你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人格呢?
我是內向而敏感。
這是一直以來,我對於自己的認識:需要獨處空間,偏向小型聚會,對聲音敏感,常活在自己的世界。
然而,有些朋友會對我這樣描述自己而哈哈大笑,質疑我是哪裡內向了?
對於他人對我的論述,剛開始我會反射性地啟動自己的防衛機制,微惱認為:你會這麼想,可能是因為你沒真正觀察或理解過我。
看了書才知道,原來這種防衛機制,也是內向型的特質之一。
可是,這本書告訴我:「事實上,內傾和外傾的特質本身不可能直接顯示出來,人的傾向是無法獨立開來顯示的。」
雖是如此,榮格還是鼓勵我們去理解:「類型無法解釋個別的心靈。然而,了解心理類型,可以讓我們對普遍的人性心理有更佳的認識。」
這些分析,不是為了把自己和別人貼上標籤,而是在發生人際衝突,我們迷惘之際,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方位和大方向。
榮格從基本模型區分出八組類型,兩種人格傾向:內傾型和外傾型。
與四種功能或定向方式:思考型、感官型、直覺型和情感型,每一種功能都可能以內傾或外傾的方式運作。
⊕內傾型通常的特徵:猶豫不決、沉思內省、靦腆離群的性質,緊緊守住自己,迴避客體,對外在事物冷漠以對,總是有一點自我防衛。基本上較保守,喜歡熟悉的居家,與少數密友共度親密時光。 在大型聚會中,會覺得孤單與迷失,在擁擠的地方,他的抗拒絕越大。他自己的世界是安全的避風港,認為自己的陪伴才是最好的。
內傾的意識也可以對外在情境有良好的覺察,但主觀的決定因素才是關鍵的推動力。
⊕外傾型通常的特徵:是容易相處、坦率誠懇、樂於助人的性質,很容易適應既有的處境,快速形成依附感,不理會任何可能的疑慮,常常以草率的自信冒險進入不明的處境。喜歡旅行、認識新朋友,團體中的靈魂人物。
外傾整個意識都導向外在, 人生哲學和倫理觀念通常都具有高度的集體性質,有強烈的利他傾向,然而,他的內在生活的地位總是不如外在的要求。
然而,人是這麼複雜性的動物,不能只用二分法就梳理了解。
我就認為自己是內傾型,可是我喜歡旅行,還是有外傾型的特質?這是為什麼?
「沒有人是純粹的內傾和外傾,雖然每一個人在跟隨優勢趨向或適應周遭世界的過程中,必然會發展某種傾向甚至於其他傾向。但相反的傾向人是潛存的。一般來說,內傾的人只是沒有意識到他的外傾的一面,因為習慣導向內在的世界。外傾者的內傾特質也同樣潛伏著,等待浮現的機會。」
四種功能:
①思考功能(理性):是認知思維的過程,促進判斷和邏輯。卻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受。
②感官功能(非理性):超越理性或是理性之外,透過身體的感覺,像是看、聽、嚐而得到的覺知,向我們傳達具體現實。
③情感功能(理性):情感Feeling和感覺Feel不同。這裡的情感,是指沒有受情緒的沾染,是種心理導向。它告訴我們事物的重不重要,主觀指出它的價值。
④直覺功能(非理性):超越理性或是理性之外,由潛意識得到的覺知,推測背後隱藏出的可能性。對準內在世界,卻在具體現實中跌跌撞撞。
以一個人來說,這四種功能必然會有一種最好的發展,為主要或優勢功能。而次等的為輔助或第二功能。然而,幾乎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時發展所有四個心理功能;但也不會完全不存在,除非是極端的例子。
我依照書中分析,稍微整理一下:
1、除了最占優勢的功能,其他相對都是劣勢功能,而其中一種劣勢功能特別抗拒被整合到意識之中,稱為「第四功能」。
2、優勢與劣勢功能具有相同本質,舉例來說,發展最好的是「理性」思考功能,另一個理性「情感」就是劣勢功能。
3、人也不一定會忽略劣勢功能的相關判斷,也可能是被壓抑了,或是一部分在意識之中,一部分在潛意識裡。例如來說,思考型的人可能知道自己的感受,但他們不太會重視感受,可能會否定,宣稱自己不會受到影響。
4、若是想要發展劣勢功能,必然會伴隨著優勢功能的降低。舉例來說,思考型的人專注於情感功能時,撰寫文章就會有困難,也無法進行邏輯思考。
5、而未得發展的傾向會成為陰影的一部分, 陰影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東西,我們未被實現的潛能,我們未活出的人生。」
書中舉例一則故事說明:
「有兩個年輕人,個是內傾型,另一個是外傾型,兩人在鄉間散步。看見一座城堡,都想進去看一看,卻是出於不同的理由。內傾者想知道裡面是什麼樣子;外傾者卻認爲是冒險遊戲。
走到大門口時,內傾者退縮了,他說:「也許我們不被允許進入。」他想像接下來會有看門狗、警察和罰款。
外傾者毫不害怕,他說:「喔,放心,他們會讓我們進去的。」可他看見的是和善的老看守人和遇見迷人女孩的可能性。
在外傾者樂觀態度的堅持下,兩人終於走進城堡,他們發現一些積滿灰塵的房間,裡面有許多陳舊的手稿,這些陳舊手稿的內容恰好是內傾者的主要興趣,他高興地大叫,熱烈地詳細閱讀眼前的寶藏,他找管理員設談話,向館長詢問,變得非常活潑;他的羞怯消失殆盡,客體呈現出迷人的魅力同時,外傾者的興致已經低落了,他變得悶悶不樂,開始打呵欠。那裡沒有和善的看守人,也沒有美麗的女孩,只有一座老城堡被當成博物館。手稿使他想起圖書館,圖書館聯想到大學,大學又聯想到課業和考試。他發現整件事變得無聊透頂。
內傾者尖叫:「太奇妙了,你看看它們!」
外傾者關牌氣地回答:「這裡沒有我要的東西,我們走吧。」
這惹惱了內傾者,他暗暗發誓再也不和這個不顧他人的外傾者閒逛了。外傾者卻失望透頂,腦子裡只想著寧可到戶外享受美麗的春天。
榮格指出,這兩位年輕人在遇見城堡前,原本在快樂的相依關係中散步。他們享有某種程度的和諧,因爲他們的組合是彼此適應的;一個人的自然傾向與另一個人的自然傾向互補,內傾者好奇卻猶疑不決;外傾者把門打開。可是一旦走進裡面,類型就倒轉過來:內傾者對客體著迷,外傾者卻陷入自己負面的想法。內傾者不想走出去,而外傾者後悔踏入城堡。
發生了什麼事?內傾者變得外傾,外傾者變得內傾。但各人的相反傾向是以社交上劣勢的方式表現:內傾者被客體霸占,沒有發現他的朋友覺得無聊;外傾者因爲浪漫冒險的期待落空而失望,變得悶悶不樂,不在乎朋友的興奮之情。
這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劣勢傾向自動出現的方式。我們裡面未被意識到的部分,根據定義,就不是我們能控制的。當未發展的傾向匯聚起來時,我們就落入各種碎裂的情緒,也就是「陷入情結之中」。」
書上指出,判斷類型的關鍵因素最不是因為根據目前最明顯的是什麼傾向,所以並不在於一個人做什麼,而是做這件事情的動機,也就是此人的能量自然慣常流動方向。
「當試找出自己的類型時,去想「對我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問:「我最習慣做的是什麼?」」
書中後半部分析內外傾特質加上四種不同功能型的分析。
不過,一個人無論是哪一種傾向哪一種優勢功能,必然會受到潛意識影響, 因此,確認自己的類型就像確認別人的類型一樣困難。
榮格也警告讀者,雖然有些人的類型確實可以一眼就辨認出來,但絕不會總是如此簡單。「實際的現實中是複雜,且難以分辨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規則的例外。」
我從學生時代就喜歡做心理測驗來研究自己,可是不同時間點做,有時候會測出不同的結果,讓我懷疑它的準確性,也無法對自己有所定義。
「以文字測驗決定的類型分析可能有其益處,但也會造成誤。這種測驗是根據群體的反應,且是靜態的;也就是說,它們的效度是根據統計學,且局限於特定的時間。它們可能對一個人在測驗那段時間的意識偏好提出合理的圖像,但忽略了心靈的動態本質,完全沒有考慮變化的可能性。」
有時候,人會熱衷於占卜算命、星象學等等,有些人為此深信不疑,而我會玩會看,心裡有部分卻保持質疑。
上述那些話提醒了我們,人性的複雜,和心境變化、潛意識所帶來的可能性。因此,標籤沒有那麼好貼,當自己只是觀察一兩次,輕易就下定論時,其實那剎那,也侷限了自己真正理解對方的可能性。
在榮格模型中,每個人都是混合體,相似性是人的一面,獨特性則是另一面。作者道出其一重點:「如果有任何想了解自己的企圖,就沒有任何替代品可以取代長期的自我省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