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5186
 
         這本〈不消費的一年〉乍聽書名,會立刻有「怎麼可能!?」的念頭,不消費怎麼吃怎麼生活?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翻了一下,原來不消費不是完全不花錢,應該說消費限制規則以外的費用,一律不花。作者凱特她決定在二十九歲生日那天,開始為期一年的「不消費實驗」。凱特原本只希望能多存點錢,也懷疑自己能不能撐過這一年,沒想到,這段經歷卻大大顛覆了她的生活,以及對自己的認知!書中很多內容讓我心有戚戚焉。
 
       在這個高壓、資訊發達,且追求流行與新鮮感的社會風氣,想要開源節流,這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因為有七情六慾,所以有時候也很容易受身邊人影響、慫恿,腦波很弱就手滑下手,事後缺錢或看到帳單才再懊悔不已。
       想當年,我也當過購物狂,常亂買不需要的東西,尤其是百貨周年慶,最讓我失心瘋,曾經還讓自己一度刷到有卡債。
       說是為了學習、為了要充實自己,也曾經花了十萬分期付款去聯成電腦上課,主攻3D max......但最後上課完事實告訴我,不會英文加上沒有天份,勉強學3D就是浪費錢也浪費時間。說穿了,重點就是:我根本對3D max沒有興趣和熱忱。
 
    總結來說,我未必需要那些物品,也未必需要花錢學習,我只是心理空虛,需要物質(像是衣服、美食、交際、認同)來填補它,需要更多自我價值,好讓別人肯定我,覺得我值得被愛。
 
       我的蝦買,一直到2013年才慢慢減少,不是我自制力好,而是我找到讓我更重要的事:國外自由行!那年第一次去日本自由行後,我整個中毒,比愛情跟購物更讓我無法自拔。為了計畫下一次出國,我只能省錢花。同時也讓我回顧過去的消費模式,捫心自問:那些美衣、包包、唱歌聚餐,真的讓我快樂幸福嗎?每次那些新款式,我一買回家,就是擱在房間地板上,不拆封也不收起來,也不會馬上使用,就只是放在那,等過了幾星期,或是有機會才拿出來使用。那些沒有必要的聚餐,真心對我的朋友又有幾個?
     有的時候,明明需要某種東西,但就遲遲下不了手;不需要卻想要的東西,反倒手滑的很快。對於這奇怪的衝突點,目前還想不出原由,自己還在探索中。不知道這樣的行為算不算無法接受現實?無法接受現實的缺乏,只想成就理想中的自己?
 
 
 
書中摘錄:
 
       ✎ 一切始於一個念頭,如同過去許多想法,起源成形都是有跡可循。
       我認為所謂的「念頭」,就算當下沒執行,也是一顆未發芽的種子,等到時機到了,自我覺知開了,它就會發芽。
 
 
       ✎ 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永遠還想再要某個東西。可是既然追求再多也無法滿足,不如反過來別再擁有更多。
       我們總是覺得怎麼買,衣櫃還是少一件衣服,鞋櫃永遠少一雙可以搭的鞋。事實上我們只有一個身體、兩隻腳,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還是擁有太多,反而無法知足呢?
 
 
       ✎ 我決定好了解自己究竟擁有多少,這樣出門在外時,不會想再添購任何東西,來彌補缺少的感覺。
       沒錯!有時候我是這樣,買回家之後才發現,原來類似款式還真不少。
 
 
       ✎ 追究起來,不買新東西不難,痛苦的是必須面對想買的衝動。感覺每次一忘記購物限制,我就立刻想掏錢買東西。購物衝動揮之不去,就像舊情難忘,心還在他身上。
 
 
 
       ✎ 我管理部落格有兩個原則,首先,如果有人留言評論我的文章,或者分享自身經驗,我都很願意花時間好好回覆。要是讀者在比較舊的文章留言,我未必會回應,但只要在近期的文章發表意見,我都會盡力給予回饋。立下這個原則,不只是回報讀者閱讀和評論所花的時間,也因為我喜歡在部落格和別人交流,人與人之間能因此建立連結,這也是我所樂見。
     第二個原則是有關刪除留言的問題。這是我從某場演講得來的靈感,我從那場演講學到,部落格並非一個民主的空間。講者說,部落格主人通常能控制留言的言論,實際上也該這麼做。當然,這不是要你隨便刪掉不討喜的留言,把牴觸自己立場或要求作者反思的言論通通掃除。其實,不同的意見往往最有意義,可以逼對方更敞開心胸,面對不喜歡的事物,看待事物也更宏觀。只是那種明顯來找吵架的釣魚留言,可就不在此限了!有些酸民見不得一片和平,只要發現哪個部落客會和留言的網友對話,就會故意去鬧版,然後翹起二郎腿看好戲。
       雖然我部落格不熱門也沒什麼人留言,但是我在臉書社團倒是遇過幾次酸民,讓我常常揣摩酸民的心態到底是什麼?也許人性複雜,答案也很多,凱特說的故意鬧版看好戲,我覺得是其中一種酸民。我想生活不順遂快樂,在網路上抒發情緒的酸民,也不占少數。
 
 
 
       ✎ 有時候,朋友還會鼓吹我一定要買某些東西,也不管我到底有沒有興趣。他們會說「買了一定不會後悔!」、「努力這麼久了,稍微犒賞一下自己嘛!」其中「人生就活這麼一次,開心一點啊!」這種論調最討厭了,我已看過身邊太多朋友一面講這這句話,一面刷卡揮霍,結果債台高築。我由衷希望,這句話和「對自己好一點」可以永遠從世界上消失。沒錯,我們都只活一次,是該好好享受人生,但把預算當兒戲,動不動就亂花錢,欠下一屁股債可不是什麼享受。欠債可不是開玩笑的,講再多勵志小語也救不了財務困難。我對這一切再清楚不過了。
     雖然凱特這段話有點偏頗,但我猜她要表達的是「花錢的藉口」還是「真正的愛自己」,我一直記得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所說過的話:「所謂的愛自己,就是做對自己長期有益的事。」
 
 
 
       ✎ 放棄一件人生中的壞事,就可能招來一件好事──這些年來我已多次體悟這個道理。
 
 
       ✎ 因為我也成長久對看同樣的問題:也就是嚴以律己久了,也會擔心過份限制,反而綁手綁腳,動輒得咎。
      有人說,戒癮頭要一步步來,說戒就戒反倒容易放棄,不僅故態復萌,還會依賴更深。
 
 
       ✎ 每次的失敗,最糟的不是破戒行為,而是發現自己說的話和做的事,違背自己的價值觀。
 
 
       ✎ 我已經學到,就算下錯判斷,也不代表我是爛人,應該要接受自己的人性。
      就算有一天我不小心放縱了,也沒關係,千萬不要過度苛責自己。
 
 
 
       ✎ 那些理想中的自己要用的東西,都是從前買下來的,因為我以為,有了這些,就能改善我的生活,或讓自己變得更好。我買了很多書,因為聰明的凱特應該要讀,衣服則是買給專業人士凱特穿的,還訂了很多有創意的凱特能完成的計畫。經典小說、小黑裙、剪報資料,諸如此類,數之不盡。我以前刷卡購物,在這些東西上一擲千金,買下這些自認為有用的商品,只因為我告訴自己:買下來,總是有幫助。我不是個完美的人,但有了這些,我可以更完美。我希望自己能讀這些書、穿那些衣服、做那些想像中的事情,因此變成理想中的自己,只要家裡放著這些東西,我就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我想著,有一天就會去做的,有一天就會成為那個人──好吧,這次我終於發現,那「一天」永遠不會來。

    在此之前,每次整理東西,我都問自己兩個問題:最近有用到這個嗎?最近會用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把東西留下來,如果生活中用得上,東西就不必丟。朋友老是問我,怎麼能扔掉那麼多東西?這問題總是讓我困惑不解,因為我真的用不到那56%的物品,丟掉有什麼困難?但現在留下的這些東西,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情況不同。我已認清事實,便無法再視若無睹。我得接受現實,承認自己不會成為那個理想中的人,不可能看那些書、穿那些衣服,也不會做那些計畫中的事情。不過,要全部丟掉,也不是件簡單的事。

    先從書開始吧。我自問一個從未想過的問題:這是買給誰的?是現在的自己,還是你想成為的那個人?買這些東西時,早該這麼問自己──不,買任何東西前,都該這麼問。之前,我買給理想中的自己許多書,以為那個更聰明的我會拿起來讀一讀,但事實上我不會。走進臥室,我又對著衣櫃自問同樣的問題。我走遍家裡每個地方,一次次問自己一樣的問題,然後把手裡的袋子裝滿,準備好再丟一輪東西。我得丟掉那些用不到的東西,承認我不會是那個更好的自己,然後接受自己真正的樣子。

    這段採中我的點!人的一切行為都跟自己的內在有關,如果不去探究自己的內在,只是「明知道不對,但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失心瘋想買,大概就只是衝動吧。」也許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只是探索自己的內在和覺知,並不愉快,還有可能會有陣痛期,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好好城實面對自己。

 

 

       ✎ 不論飲食、消費或理財,我所進行的各種探索,都可以歸納為兩個問題:如果這樣做感覺不好,為什麼還要做?我現在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現在,我的答案是:我想過得好,至少要比現在更好。

 
 
 
       ✎ 最重要的是,我把自己放回第一位,不再為別的人別的事傷神,以為對別人有所虧欠,或認定自己該成為某個樣子。
      隨著旅途中走過每一哩路,停留每一座城市,我更加明白,要不是消費限制的功勞,我怎能來這些地方? 這一年哪來餘裕旅行這麼多次?
      真的!!!我超級無敵認同這句話的!之前我工作不是很穩定,是PT自由業。身邊的人常疑問:「為什麼妳只是個PT還可以這樣出國玩?」久沒聯絡的社群軟體朋友則會覺得:如果你不是賺得多,就是錢很多才可以這樣玩。
 
 
 
       ✎ 這一整年裡,我強迫自己放慢腳步,認清想花錢的衝動來源,也正視壞習慣,加以改正。
      所有行銷話術想說動消費者,讓大家相信自己需要的東西──所謂最新最好的商品、宣稱可以解決問題的產品,還有讓人增添品味的事物──我通通放棄了,再也不需要這些。
      我不再輕易受到引誘,只保留最基本的必需品,如此過了不能買新東西的一年,反而發現,原來只需要最簡單的東西。就能好好生活。其實,這個道理適用在所有人身上,根本沒有人需要那麼多東西。以前的我深陷不斷「想要」的慾望循環,總是想要更多、想買更多,結果也需要更多錢,但消費限制的結論戳破了這一切的假象,事實是:一旦決定減少慾望,就不需要買一大堆東西,當然也就不必持續追求財富。
 
 
 
       ✎ 清理家中物品,丟掉70%不需要的東西,則帶來另一種啟發:原來過去二十九年的人生,我不論做任何事或買任何東西,都只為了滿足想成為「更好的人」的慾望,於是擁有了各式各樣的物品,也把時間心理花在不對的事情上,只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想做點什麼來改善。我總是不夠聰明、不夠專業、不夠有才華也沒創意,我不相信自己原本的模樣,也不相信自己能對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所以尋求物質生活,想藉此改頭換面。經過了這一年,我好好釐清一切混亂的來源,並且正眼看待真正的自己:我是一名作家,也是讀者,喜歡健行和旅遊,養狗,喜歡動物。我是弟妹的姐姐、爸媽的女兒,也成為許多人的朋友──我從來都不是重視物質生活的人,我看重的是身邊的人以,及彼此分享的經驗,這些都不能從家裡那一大堆東西得到,真正重要的事物,已放在心上了。
   如果單純進行一年購物限制,我會更了解自己的消費行為,如果只清理掉家中物品,我會更清楚自己真正的喜好,但同時進行兩件式更是別具意義,逼迫我別再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做任何事都要慎重考慮,並且學會質疑自己所做的任何決定,捫心自問: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擅長什麼?我在乎什麼?這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也許朋友可以給自己意見,或是指出自己看不見的盲點,但這種朋友在生活中少之又少。真正要了解自己,還是必須時常問自己、觀察自己,好好陪伴自己才可以。如果依賴他人的評斷了解自己,不但無法自我肯定,當在面對不好卻不是事實的批評,內心也會受傷。
 
 
 
       ✎ 不論沉迷任何事物,起因都是以為自己身上和生活缺乏那樣東西,但狂歡似的吃喝和忘情血拼都不能解決問題。
 
 
       ✎ 開始之前,請花點時間想清楚:為什麼要嘗試不消費實驗?如果一開始想不到,可以先釐清自己目前的狀態,找出人生的旅程走到哪個階段了,然後問自己這些問題:妳現在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總有些時候,真的非買件東西不可,偏偏又不在可購買的範圍內。這時,請依照本章未尾的流程圖,問問自己那些問題,再做決定吧。
     沒必要買最好的東西,但如果是真的很常用的東西,就別貪小便宜。拿我來說,我曾貪圖快時尚的便宜,買了不少衣服,卻總是稱不到幾個月就不堪穿,反而得再花錢買新衣服,根本沒有省到錢。
    進行消費限制後,在每一天結束時,請務必再想想這件事:消費限制成功與否,都取決於你對自己解讀的方式。如果認為這很困難,很難辦到,就容易半途而廢,回頭開心大肆採購去,但如果你能珍惜已經擁有的事物,好好使用買來的東西,那麼消費限制的結果,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我自己的不消費實驗搭配了大規模的物資清理,結果明白了我真正在乎的事物有哪些,也發覺那是用錢也買不到的。
 

53089508_2407789412565222_4915069584660234240_n

 
我的消費限制
不得購買項目:
◎圖書館借得到的書籍
◎同色同款的衣物,例如:夏天穿的黑色雪紡長裙不得有第二件
◎已經擁有的東西:公司發的保養品
◎禮品:愛別人之前必須自愛,不妨自問:當這樣禮物我都捨不得買給自己了,為什麼捨得拿來送人?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寧可討好別人也不討好自己?
 
可消費清單:
◎生活用品以及基本消耗品
◎必需的保健食品:益生菌、魚油
◎一個月一件衣物,每買一件丟掉一件
◎一個月最多2次出外跟朋友聚餐($300~$1000)
◎其他非換不可的東西也可購買,但必須丟掉或捐出原來的那一個
◎一年只能買一件外套
 
       今年年初時,因為掃描器壞了,送修卻因機型太老,無法換零件,只能丟棄。我便考慮要不要再買一台新的。
       我問自己:「是真的需要還是想要?還是生理期前浮躁情緒引起的購物欲?一定要花錢嗎?能不能用拍照的方式替代就好?萬一我今年搬家,新的掃描器會不會成為我的累贅?我會不會只是想要,所有需要它的理由都是藉口?」
       猶豫了約半個月,還是下手買了。因為我真的需要啊!

       最近,又想買洋裝,我的理智又來讓我猶豫了。
       腦中有個聲音說:「犒賞一下,對自己好一點。」另一個聲音回:「犒賞什麼啊?妳平常也沒對自己多差啊。」
原來小我、人性的那部分,還是會為自己找藉口。

 

       某天,跟同事聊自我批判和放過自己等情緒話題後,我跟同事提到我想買洋裝的事。
       同事問我:「妳會想買洋裝,是不是兒時的憧憬沒有被滿足到?」
       「啊?」
       「像我們去上完課,老師就會要我們去買自己喜歡的糖果或玩具滿足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那一塊。」
       「有啊,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趁沒人在家,偷穿我媽洋裝、偷擦她的口紅,開心地轉圈圈。是這樣嗎?可能吧,加上我覺得穿洋裝不用花腦子想上下身怎麼搭配。」
       同事:「對啊,那就滿足自己啊,有些衣物也會褪流行。」
       「嗯,5年前的我可能喜歡自己某件衣物,可是現在的我未必喜歡了,這就像“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說的,只留自己心動、喜歡的事物在身邊。現在沒那麼喜歡的應該就捨棄。」這也是一種活在當下吧。
       同事:「對啊,而且我看妳平常也沒在亂買什麼,所以現在想要就買吧。」
       我突然笑了,忽然意識到:「購物的話題又可以回歸到我們今天說的自我批判,像我買個東西猶豫那麼久,好像深怕自己花錯錢而懊悔自責,其實也不必對自己那麼嚴苛。」

       也許消費模式跟原生家庭也很有關係:從小看我爸買了很多想要而不一定需要的東西,告誡我,不要像他一樣。

       以前,買超過;現在,過於吝嗇?

       說起來很俗套,不過好像是這樣,最終,愛和平衡,才是一切的解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 的頭像
    JenJen

    零外語女子旅

    Jen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