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有時比病毒更可怕:後者傷害身體健康,前者讓我們失去人性。」~推薦文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img001

我在市立圖書館預約這本書的時間很剛好,拿到書約莫一週後,正是5/14台灣新冠疫情蔓延開來,確診人數29人,整個社會充斥震動、焦慮不安的開始。

於是,閱讀這本書特別有感。

 

作者為美國知名作家蘇珊‧坎貝爾‧芭托蕾蒂,耗時一年多的蒐集、過濾資料,盡可能詳實且客觀地還原「傷寒瑪麗」的故事。她以現代人的角度和眼光,重新思考在1906年時公家機關和社會對於次事件處理的合理性,以及個人隱私權力和公眾利益的平衡。

 

故事陳述瑪麗‧馬龍任職海濱豪宅的廚娘三週期間,雇主家中五人先後發生身體不適,被醫生診斷為傷寒感染,雖無人病亡,但屋主擔心房子無法出租,於是聘請號稱「流行病鬥士」的衛生工程師──喬治‧梭普調查疫情的起因。

梭普逐一訪談瑪麗幫傭過的幾個家庭後,發現這些家庭一共有二十二人染上傷寒,一人死亡。梭普以這些間接證據斷言瑪麗為罪魁禍首,告知她身體中有傷寒桿菌,並要求提供尿液、糞便和血液樣本。

 

對工作盡忠職守、在乎整潔、身體健康的瑪麗而言,眼前這位陌生人的這些斷言和要求不僅荒謬,侵犯她個人隱私外,而且帶有羞辱她的意味。

 

經由幾次交涉、反抗後,紐約市衛生局人員與警方逮捕瑪麗,將其送往偏遠的孤島隔離拘禁。在那個外科手術風險萬分、抗生素還沒問世的年代,還希望她切除膽囊,加深她的不滿和抗拒。在還尚無法確證她是健康帶原者,她的消息已被走露出去。

 

1908年7月,被隔離的瑪麗,設法把自己糞便尿液等採體送到私人實驗室,至少檢驗十次,每一次都為陰性。弔詭矛盾的是,衛生局的八次採檢都為陽性。

一位醫師把她稱為「傷寒瑪麗」,這個名字廣為流傳、採用。後來「傷寒瑪麗」一詞更被用來指稱所有製造麻煩或汙染、讓人避如蛇蠍的女性。

1909年6月,瑪麗赫然看見她的全名不僅被揭露,畫像和報導佔滿《美國紐約人報》兩大頁。畫像以諷刺方式描繪她正穿著圍裙烹飪,而嘴巴散播著一顆顆骷髏頭,象徵散播傷寒桿菌。

 

3318967

 

「新聞報導越煽情,越聳動,越駭人聽聞,就能賣出越多報紙。

這種日益盛行的新聞報導方式在一八九〇年代開始被稱為「黃色新聞」,這個名號不脛而走,用來指稱誇大失真、刻意渲染甚至竄改事實的報導方式。

今日「黃色新聞」一詞仍被用來指稱煽情聳動、違反新聞倫理或道德的新聞,這種報導常出現於某些廣為流傳的小報和網路刊物,風格迥異於聲譽卓著的報刊。

報導內容物化了瑪麗,貶低她的人性,稱她為「傷寒菌人」、「人體培養皿」、「人類傷寒工廠」和「人類傳染體」,把她描繪為恐怖的傷寒製造機。」

 

她被拘禁隔離在與世隔絕的孤島,而這個時候紐約市已經發現五個傷寒桿菌健康帶原者,全美國總共有五十名,卻只有瑪麗一個人被拘禁。醫師和衛生所給的理由是因為她的廚娘職業,恐危害大眾健康。衛生局要她不要再當廚師,卻沒有作出相關安排,輔導或訓練她別的生存技能,和衛教知識學習。

 

如果我們是瑪麗,易地而處,會有什麼感覺?

 

雖然意外的發生,是由大大小小的無知和疏忽引起的,然而,在那個醫學和病菌理論、健康帶原者不盛行的時代,以人性和生命來說,越看越替瑪麗叫屈不平。

 

這幾日我有所感觸,於是在某個減塑的社團中,發了簡短的貼文:「疫情使然,看到許多衍生出的一次性垃圾(手套、外帶外送的塑料、網購塑料等等)讓我看著難受。」

 

或許是內容簡短的讓人聯想和誤會,在半小時內就湧入許多留言,這是我始料未及。記得留言正負各半,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酸民,卻是頭次遇到這麼多,有的指責我沒在做防疫、腦子如何、甚至說我帶了什麼風向的.....

 

我覺得無辜,哭笑不得。

說的好像瞭解我,彷佛在我身邊安裝監視器一樣,所有的批判是對方主觀的解讀,並不是事情的真相。究竟是誰在投射自己的情緒帶風向?

 

我回覆那些留言:「事實上,我個人感受和我有沒有做防疫,這是兩碼子的事,感恩那些專斷性言語的留言者,示範了何謂為酸民。」

關於防疫,我問心我愧,不證自明。

在這樣敏感的時刻,有些人草木皆兵,讓還在乎地球垃圾的人,似乎成為防疫破口,罪大惡極。

 

電影《鄉民的正義》中的台詞說得真是貼切:

「網路也好,真實世界也好,人多的一方,往往霸佔著所謂的正義。

在網路的世界哩,人與人的善意可以變得如此單純,但人與人之間的惡意也變得如此猙獰。」

 

雖然貼文點讚率和負面留言點讚率不分上下,著實讓我領教到何謂鄉民的正義。有些人,他們不過只想攻擊,雞蛋裡面挑骨頭,抒發情緒,貶低他人提高自己的自信尊嚴,沒有思考過人的複雜性,更也不想理解他人。他們卻深信自己是對的、不會是出錯的那一方,就有權利去指責別人。

真是遺憾,他們沒有省思和同理的能力。

矛盾的是,他們否認他人感受,卻說出情緒性的字眼。

也從字裡行間可以猜到,這樣的人,大概是活得多麼焦慮不安,才會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在我身上。

 

有句話是:「一個人的修養,看失意時的善良」,充分顯現出人性啊。在這樣疫情蔓延,生活有時缺水停電,可能工作收入減少之際,這樣不安和困境,顯現出一個人的內在真實的品性和陰影面。

 

我們是自由言論的民主國家沒錯,卻不見得是能尊重別人情緒和接納異同、可以好好說話溝通的社會。不要把自己的尖酸刻薄之語合理化。

此事也讓我提醒自己,不要變成一個斷章取義之人。

對疫情,我們時刻保持警覺心,那麼對自己口中出來的言語呢?舌頭柔軟,卻可以傷人於無形。

而我相信,你給出去的,終究會以別的形式回到自己身上,無論是福報或業力。

 

我非常同意作者最後在書中結語:

「瑪麗‧馬龍是個擁有許多面向、複雜的人。她不是不會思考也沒有感覺的半人半機器,更不是什麼女巫──儘管衛生當局和媒體把她描繪成這樣的形象。

前一天她還是個勤奮工作、受到敬重的廚師,第二天就風雲變色。她認為自己被綁架,被侮辱,被剝奪了自由、名譽、生計和身分認同。難怪瑪麗的遺囑會出現「思及此生之無常」這樣的語句。

反覆思索已知的全部事實,我可以肯定一件事:生命正如瑪麗所說的無常。

不論是從社會或個人立場而言,我們都必須保護健康的人不受疾病感染,但同時我們也必須以人道而理智的方式,帶著同理心去看待那些罹病者。我們必須保持理性,不被恐懼掌控。」

 

img002

arrow
arrow

    Jen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