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渴望的層次。

但愛若未連結,愛就只是個觀點,或者是個期待,並未與渴望連結。

愛不只是認知,也不只是期待,愛需要有「感覺」。

以前我始終不明白,為何人們的愛總被深埋,相處時常深陷折磨?這些求生存的應對,常來自生命的歷程。唯有自己的渴望連結了,自我的根基才能穩固,在行動與表達之間,更能讓他人連結渴望。那是一分需被體驗的愛、自由、接納、價值、信任感、安全感與意義感。

從冰山的各層次,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美好關係的經營,重點在於自我的連結,否則辛辛苦苦地經營,若遇到了一個事件翻攪,自我的層次就會攪動不安。尤其常自以為正義,自以為是正確者的應對,常忽略了生命的全貌,但起心動念都是愛。

 

文字摘自《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

IMG_2008
 

後院的玉蝶藤才綻放不久,尚未開滿,這波早春水氣便來臨。我突然靈機一動,趁這些小白花還沒被雨水打落,來與李崇建老師的新書合個影。

薩提爾女士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師之一,她提出冰山隱喻: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我們通常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表面的部分,而水平面底下才是真正的內在,那些各層次驅動著一個人的應對。薩提爾女士的學生約翰·貝曼博士根據她對話的脈絡,歸納並發展了冰山模式,此模式不僅可以運用溝通,也可以釐清自己的狀態。

而約翰·貝曼博士,也正是李崇建老師的老師。

我先是參加李崇建老師台北場的新書發表會,和「從自我成長到生活運用工作坊(薩提爾模式導入) 」三日工作坊課程後,才打鐵趁熱地閱讀的他這次新書。

不知道是不是半年上了兩次工作坊的關係,感覺自己感官和覺知被展得更開,在閱讀過程中,我常被他的文字觸動,不知道眼眶紅了多少次。

「待我三十二歲上山教書,開始認識薩提爾模式,受貝曼老師的教導,目睹他的對話與脈絡,我的內在即受到衝擊。我感到一種安頓深刻,身心充滿能量的流動。」這也是我去上工作坊,阿建老師對我的衝擊,我憧憬中的一致性表達和平穩和諧的典範是阿建老師,雖然要到達他那樣的境界有點望塵莫及。

 

這本書談的是冰山理論中的「渴望」那個層次,個人建議閱讀過《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或者對於冰山理論有入門的概念後,閱讀此書會更明暸、清晰。

冰山的「渴望」Yearnings 層次是一種能量,涵蓋了價值、接納、意義、愛的感覺、自由和安全感。這層次不易用文字解釋、大腦理解,主要關鍵是在於自己的「體驗性」。

 

冰山-2

我不知道這麼說是否正確,然而對我而言,人若沒有連結自己的渴望,就會為彌補那股匱乏感而出現索討的應對。像是自我沒有價值感,就會不斷地建立、追逐工作能力、物欲和成就;沒有接納,就會自責、批判他人,或者是挑戰他人的底線;沒有意義,就沒有熱情和動力;沒有愛的感覺,就會感到荒涼、孤單;沒有自由,就會覺得自己受害、被捆綁、想要抗拒;沒有安全感,就會活在恐懼中,常感到生存焦慮,難以脫離慣性思維。

當我們在關係的互動中,除了一致性的互動是在乎自我、他人和情境外,慣性地應對出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忽略、不理)時,目的是為了自我保護和生存,然而,這樣無助益彼此關係,我們是否能覺察到自己當下冰山系統的感受、觀點、期望、渴望、自我會是怎麼樣的狀況?

 

阿建老師在本書中提到:科學家發現,地蜂有個特別的生物習性,當牠將補足到的獵物拖回洞穴前,會先把獵物放在洞口,待地蜂將洞穴撿查確認安全沒有敵人埋伏後,才會將獵物拖進洞穴中。
科學家就做了個實驗,趁著地蜂進入洞口巡視時,把牠的獵物移至別處,觀察地蜂有會有什麼反應。

有趣的是,發現獵物消失的地蜂,在重新找回獵物後,一樣先把獵物放在洞口,再進入洞穴巡視檢查,未意識剛才已經已經檢查過、已經確保洞內是安全的。
科學家很鬧地經過移動獵物無數次,地蜂也很逗地重複同樣的行為。

「地蜂的重複行為是為了保護其安全,是承襲自世代經驗所發展出來的慣性應對,仿彿設定於基因之中。這是地蜂為求生存而有的舉動,也是無意識的舉動。......重複著「多餘的」應對,內在狀態不得而知。但若是牠們擁有意識,能探索冰山每個環節的發生,讓其從行動中體驗,從體驗中與生命連結,相信牠們會重新決定自己的行動。
人也常有如此狀態。」

 

我們身而為人,明明有自由意識,卻沒想像中的理性,很多時候是依照慣性,也就是早年原生家庭和生命經驗學會的生存模式,一旦外在事件激發杏仁核,激起情緒記憶,便做出明知不可為而為、違背自己價值觀的事,或是說出言不由衷的話,像是網路、購物成癮、指責親友、鬧矛盾...

我們的冰山系統,越是深層底下,越是早年形塑而成的,這就是我們在應對任何關係時的難度,自身狀態的平穩和諧至關重要。

當遇到事件的衝擊時,先覺察到自己當下的情緒,而做出應對姿態前,可以先停頓,與自己的渴望(價值、接納、意義、愛、自由和安全感)連結,什麼是渴望的連結?我認為這有點抽象,就是讓自已有愛的感覺、有價值的感覺、被接納的感覺...但渴望的層次需要「體驗性」,沒有體驗只是認知上的理解,很可能是被小我的欺騙。

而很多時候,我們都懂得要愛自己、自我接納、慈悲...可是,當關係發生衝突,自己身心狀態不佳時,才發現這些都是行不通的,原來我的愛自己、自我接納,是偽裝的正面思考,只是道理、頭腦的解釋,我被小我欺騙,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又被打回原形了,因此帶來挫折和自責。

阿建老師邀請我們,當覺察到自己在自責,有意識地停下來,並且給自己一個欣賞。沒關係的,小我只是來幫助自己生存。

 

書中提到,一位古代知名的皇帝──腓特烈二世,他掌握七種國家語言,在教育不廣泛的中世紀這項天賦令人驚奇。

他為了瞭解人類是怎麼學習語言的,因此做了一個知名卻殘忍的實驗。

腓特烈二世找來一批嬰兒,命令保母們照顧這些嬰兒,但是不可與嬰兒說話、不可目光交會,也不能擁抱撫摸他們,當而嬰兒哭鬧與笑的時候,也不許理睬他們。

他原本想試驗看看,在沒人跟嬰兒溝通的情況下,他們最先開口說的會是哪一種語言?

沒想到找不到答案之外,這些嬰兒在這樣被對待的幾年後,全都智能不足,在成年前也全都夭折。

還有另外一位美國知名的心理學教授哈洛(Harry F. Harlow),也進行知名且殘忍的恆河猴實驗。哈洛的實驗肯定了安全感、愛、親密關係等概念的重要性。

 

這兩個實驗告訴人們,沒有愛和互動,只是給孩子生存物質的必需品,孩子是無法身心健康的活下來的。

因為根據腦神經科學,嬰兒在出生六個月,大腦已發展到成年人的百分之五十,而這段期間照顧者的關愛、擁抱、撫摸、一來一往的互動相當重要,影響孩子的內在程式與人格。在十八歲以前,是大腦主要的發展,也是內在冰山的形塑。

可是到這裡,有些人或許會有跟我一樣的困惑:在原生家庭中不曾感覺真正被父母愛過,可是我還是活了下來,這是發生了什麼事?

阿健老師在新書發表會中問道:

「人生當中滿足的期待多,還是未滿足的期待多?」

「人生被滿足的期待十之八九,相信嗎?只是你沒體驗而已。

有沒有遇過停水斷電過?滿足的期待你不會有感覺的,當你手受傷了,你就會意識到了,原來我長年滿足卻沒體驗、沒有感覺,因為你不懂當下打開生命能量,但我們卻聚焦在未滿足的,現在問題來了,未滿足的期待經常在生命裡面帶來一些創傷和痛苦。」

 

274290966_5340943992583068_1712574258168447046_n

268574857_5106535326023937_402993637351363185_n

 

上工作坊前,看到講義有段內容:「記憶中哪一個事件,讓你深深感受有價值?記憶中哪一個事件,曾讓你感受被接納?」

當時我定格了,腦中搜尋有沒有這樣的時刻,我想不到,想到的不是受傷、痛苦、憤怒、疏離的負面記憶,就是未被滿足期待的失落。

但我上課後,在閱讀此書時,阿建老師某段描寫感受到父親的關愛。我忽然想到一個畫面,我也很清楚那是在什麼時間和地點發生的。

原來我曾經也被無條件的呵護過。幾件溫暖的事,像是春筍般露出頭。

思及此,忍不住淚如雨下。

有時候不是大人不愛孩子,但孩子就是感受不到愛,這其中可能涉及照顧者情感失能外,還有一個議題,就是孩子沒有「體驗」到愛的感覺,日常家庭中缺乏一來一往的互動,也沒有愛的存款可以消耗,多的是只想解決問題地命令、說道理和指責,沒有想過理解孩子怎麼了?缺乏溫暖的連結。

當一個孩子被教養的歷程是,做得好是應該的、有時候會被誇獎,但做不好的時候被責打,他的自我層次可能是:我很糟糕;渴望層次感覺不被接納、不被愛、沒有價值;他期待自己完美、期待被人肯定......很有可能爾後我們的一句「加油。」他都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才要繼續努力、加油。

如果不批判、不命令、不建議、不給答案、不比較的話,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好好在關係中互動呢?我認為就是「好奇」,好奇對方怎麼會這樣說、這樣做,這就是理解。當對方能好好訴說,基本上也會有療癒的效果。

記得阿建老師說過,他力致推動「好奇」的對話,以及對話中的「停頓」。這兩者薩提爾模式中並沒有提到。而冰山的每一層都可以延伸出「好奇」。
 

『好奇的對話』,帶有幾層意義:

•能帶來積極聆聽。

•是一來一往的互動,讓人感到安全和諧。

•能讓人訴說,內在能量流動,帶來深刻同理心。

•能了解對方,打破慣性應對。

•能讓人有所覺察,自己能意識到問題,進而深入渴望層次,帶來能量的流動。

•能帶來創造力。透過好奇,打開人的思維,而陳述句容易封閉思維。

 

書中提供了幾樣當我們在運用好奇提問對方時會遇到的卡住和困難。然而,有些情況並不適合使用好奇的問句

「比如一個人遭遇重大失落、處於生病虛弱的狀態、不想講話時。這些時候應尊重對方,不宜對人好奇。因為好奇的基礎,來自於接納與尊重。」

而我從生活經驗和書中發現,通常舊帳之所以被翻出來談,並不是因為對方記仇或愛計較,而是當時事件發生的當下,壓抑了情緒,沒有被人好好聆聽和理解。

 

本書上集的第三章「我有能力愛自己」中,阿建老師分享了兩篇晤談案例,讓我更釐清自己在對話中卡住的點在哪裡、如何通順收尾。

第四章「渴望與成長環境」中,阿建老師自我揭露及剖析家庭和個人成長、父母歷程衍生出冰山各層次的影響,由此可知,童年境遇與環境影響一個人的內在有多深遠。

阿建老師說:「從小到大吸收而來的,成了我們慣性的應對,也就是業 Karma,這些業變成我們內在的方程式,可是我們要如何了解這個方程式、解開它?」

 

這也讓我想起洪仲清心理師也在直播中說過類似的話:「當你覺察越多的時候,業力越強。不是業力突然變多了,而是你意識到業カ一直在你身上轉,如果你運渾噩噩過一生,也就這樣了,你根本什麼都沒覺察。」

 

有時候我與他人對話是游刃有餘,有時候卻是一知半解。

我知道所有書藉和理論都是工具,若無法內化吸收成為自己的心法,很難實踐於生活中,可能變成一種手段或策略,這其中還隱含著自己的期待。

而覺察自己的當下狀態是多麼重要,我真的願意坦誠接納面對我們的關係嗎?如果連我都無法對自己誠實,只是頭腦上的寬容大度,為了解決問題而溝通,那麼,可能會衍生更多的糾結和問題。有可能生氣下的對話,只是想找出對方的弱點而攻擊;未修復而對話,或許只是為了找出對方傷害我的證據。

 

這樣看下來,覺得很難吧?

我也覺得困難,但是,我們是人,不是地峰,可以有覺察、有意識、有選擇,只要自己願意,是可以一點一滴逐步調整的。

阿建老師如今能量如此飽滿,深入的對話行雲流水,這是他二十年來的學習和努力,他原生家庭中的困境和成長歷程,讓我知道實現的不易,卻也看到希望和曙光,就像是走在漫漫長夜上指引的路燈,原來自己曾有的經歷,老師也曾走過,雖然是不同的時間點,但知道自己並非特例,也多了些欣慰,少了些孤單。

 

其實在寫這本書心得,整理修飾文字的過程中,我認為自己寫得不好。我覺察到當自己的觀點出現:「這是我老師的書,我還寫得不好」時,我就會感到壓力和挫折,然後開始拖延,因為我自己無法接納不好。後來,想到阿建老師對拒絕上作文課的孩子邀請寫「爛作文」,進行文字解放的故事。

好!我告訴自己就寫「爛心得」,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休息夠了,也不拖延了,還真的有動力寫,也就完成了,其實成品也不至於爛啦,哈。

 

《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推薦給大家。

269719037_5106535322690604_3057331172359282031_n


其他精采摘文:
 

⦿「自責」不是一種感受,是一種內在的應對。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老師說:「自責是在自我層次。」影響著一個人的根基,也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會衍生出潛藏的愧疚感。
 

⦿沒有人想要墮落,沒有人甘願被逼,無人想要沉淪,他們可以選擇各種方式,去創造或者表達。但是他們有困難,他們無法靠近自己,因為深處不接納,沒有價值感……而這些,來自他們是這樣被應對而來。
 

⦿ 成長過程中,我們失去表達的初心,甚至失去表達的能力。一般人容易未覺察表達的背後,擁有期待對方改變、期待對方了解、期待對方能懂得的意念,因此表達變得複雜,帶著其他的目的,使得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關愛與看見,都背負了期待的影子。如此,接收者會有壓力,接收者會不相信。
 

⦿父母需檢視,自己過去的愛,是否帶著很多期待。愛無需任何理由,愛也不是一次表達,而是連續的應對──以此所形成的生命基礎,冰山才會有所變化。父母應該思索,該如何持續表達,讓孩子的渴望層次獲得連結。

很多父母都表示,若自己表達了愛,孩子卻抗拒,自己會感到委屈「為什麼都是我……」若父母有此感覺,表示他們不愛自己,只是為孩子付出,或者只是有期待。父母自身的渴望層次,也因過往生命歷程而阻塞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 的頭像
    JenJen

    零外語女子旅

    Jen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