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我們家愛犬:披薩 措手不及地離開我們和這個世界後,難過之際,我重新回顧人生失落和傷心的經驗。每每外求安慰,卻沒有幾次是「真正」能夠被他人的安慰或療癒到。不被瞭解的情緒,或是對方不適當的言行,反而讓自己更加受傷。
「是我太難搞了嗎?還是因為我敏感?為什麼我這麼脆弱呢?」當內語還自責時,更是在傷口上撒鹽。
後來,聽過別人的經驗,我才知道,不止我這樣。
如果外求,可能會讓我受傷,那麼試著反其道而行。
這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經歷過什麼、想聽到什麼溫暖的言語。與其寄托在他人身上,不如從書中摘錄、不如以自我內語說給自己聽。
而當他人善解地對待我時,我也有能力,不傷人不傷已的給予回饋。
我相信,真正的安慰,無法一昧外求或討拍,不是無意義的輪迴,是具有療癒性。
從《一個人的療癒》後,再閱讀更深入的《沒關係,是悲傷啊!》,在書中看見自己的情緒,更了解自己外,也讓自己更有修復力後,更有面對未來的勇氣。書中帶領讀者進行獨自療癒,或是找伴一起療癒的方式和注意事項,也讓讀者練習畫出自己人生的失落史圖和關係圖,發掘自己沒有察覺的失落,未了結的傷心而導致的限制,以及傳統安慰的錯誤觀念。不過可惜的是,朋友告訴我,本書已經絕版。
「生活會令你受傷,但你也因此懂了療癒」~蘇絢慧
摘自《一個人的療癒》約翰.詹姆斯 / 羅素.傅里曼 著
◎傷心是心破碎,不是腦袋破碎,一昧只想用頭腦來治療心碎,只是徒勞,因為腦袋不是解決傷心的正確工具。
所有理性的建議幾乎都會以「不要難過」來開頭,卻讓人更難過。「不要難過」的建議雖然多半很理智,但聽在傷心人耳裡往往缺乏感情,反而讓他們感到更疑惑、挫折,覺得自己的情緒沒人能懂。
◎所謂的「療癒」是什麼意思?
•你的感覺會好轉,是你在主宰境遇,不是境遇在擺佈你。
•找到生活新意義,不怕再度受傷。
•能夠享受美好回憶,不會有突來的懊悔或自責等痛苦感受。
•能坦然接受「偶爾難過」是無傷大雅的,也能侃侃而談那些難過感受。
•能夠原諒別人的言語和行為,因為你知道:他們不了解傷心。
◎未化解的傷心隨時時間持續累積,不管這股傷心是來自死亡、離婚,還是來自其他各種失落,不完整的療癒會產生一輩子的負面影響,使得人很難能讓自己
快樂。
未化解的傷心會令人產生過強的自我防禦,一昧避免自己再度遭受情緒之苦,這種過度的警戒心會讓人不再開放心胸,不再信任人、愛人。
◎我們不斷的學習如何「獲得」,卻往往對「失去」一無所知。失去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候甚至是可預期的,話雖如此,我們卻沒受過正式訓練,不知道該如何因應隨著「失去」而來,一定會發生的痛苦和崩潰失落感覺。有人甚至建議我們不要學習如何處理失落情緒,或至少不要談論。「事情既然都已經發生了,就讓它過去」、「你必須向前走」、「不要讓你的情緒造成別人的負擔」等,你一定聽過這類話。
◎六種讓我更傷心的安慰話:
一、「不要哭/難過」:人無法在難過的時候不要難過,各種失落經驗都令人難過。可是別人一定會叫你不要有你現在這種感受,因為傷心、痛苦或負面的情緒是不好的,你必須找個比較能令人接受的情緒、一個比較正面的情緒。
二、「找東西來取代失去的」:我們找東西取代失去的,過了一段時間後,雖然忘記了,但也發現,很難像愛原來的一樣來愛這新事物,或許會比較,還會有空虛感。因為情感上,還沒有跟失去的做個了結,以致於沒有愛的能力。
三、「獨自傷心」:我們安慰遭逢失落的朋友時,自然會說:“給他一點空間”、“他需要一個人靜一靜”、“不要打擾他,等一下他就沒事了”。傷心的時候,我們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卻只得到言下之意“要傷心的話,自己一個人傷心”這是多麼叫人心碎。
四、「時間會治癒一切傷痕」:大概是造成心痛的最大原因,遠勝於其他錯誤觀念。可怕的是,這個觀念完全不正確,卻代代相傳。
如果處理的是我們身上的病痛,一定不會有人說:“只要過段時間就會好。”好比說有人將手弄斷了,你不會跟他說:“時間會治癒你的手,只要過段時間就會好。”情緒上的心痛也該這麼處理,而不是靜等時間過去。
如果你發現你的車子爆胎了,你會拉張椅子坐在車子旁邊,靜靜等待空氣自動跑進輪胎裡嗎?時間本身並沒有療癒的功能,能幫助你終結傷心的,是你在這段時間內所做的事。
五、「為別人堅強起來」:人生是為自己活,而有時候失落的事件中,除了自己,哪來的“別人”。
六、「保持忙碌」:言下之意是必須讓自己隨時有事做。保持忙碌不僅無法找出失落、痛苦的原因和了結,只是轉移注意力罷了。對於本來不是個整天忙碌的人來說,遭遇失落之後若是要刻意保持忙碌,反而讓你原本熟悉的生活模式產生大改變。
◎不管失落的起因是死亡、離婚或其他重大事件,傷心人常會聽到一句話:「我知道你的感受。 」這句話包含了濃濃的同情,本意是希望安慰人。
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完全沒有被這句話安慰到。在於傷心及傷心療癒的終極真相:所有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無一例外。
因此,不可能有人會完全知道你的感受。
就算有類似失落經驗的朋友,也無法知道你的感受。有類似的失落,只不過是一個理性的事實罷了,在情緒上幫不了忙。
◎大人常告誡小孩:「乖小孩不要哭」;學校操場上常聽到:「羞羞臉,愛哭鬼」
從小我們被教育的觀念是:傷心、痛苦或負面情緒,還有表露這些情緒,是我們的社會不容許的。
◎以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話,你可以知道,當一個人不經意對別人表露情感時,別人是會害怕的。「控制一下自己。」、「你不能崩潰」、「咬牙撐下去。」、「你要自己振作起來。」
◎看到我們表露痛苦情緒時,他們會不知所措,寧可跟你聊別的。
有時候,你會把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情感失落告訴朋友。你可能還記得,朋友沒等你全部講完就說:「聽起來真慘,不過你最近有沒有注意股市的情況?」或是一位傷心人的母親過世,別人說:「不要難過,她再也不必受苦了。」傷心的是這位傷心人,而這位朋友卻把對象轉移到已故者,言下之意是,如果你愛的人再也不必受苦了,那你也不該受苦。
◎別告訴我:該理智些。
我們不惜犧牲情感也要依賴理智,已經到達病入膏肓的程度,尤其是在傷心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每天都在依賴腦袋,實在用得太習慣了
◎傷心人想要被聽到、需要被聽到,而不是修補。
◎失落發生時,人會感到傷心,傷心是伴隨失落而出現的人類自然情緒。既不是生理病態,也不是人格異常。
◎說到傷心時,最常被誤用、誤解的字眼大概就是「憂鬱」,就是因為這個字被誤用,才會造成現在大量依賴藥物治療傷心的局面。
用心理藥物來治癒傷心,會把正常且自然的反應給隱藏起來,一旦埋藏起來,日後就很難重新再挖掘出這些感受。
◎對於過去,不該神化、也不該妖魔化
所有關係都有好的、壞的部分。唯有百分之百誠實面對自己與對方,才能了結傷心。
◎約翰剛出生的兒子過世時,椎心之痛幾乎將他撕裂,他所聽到的建議是這樣的:「幸好你們可以再生。」、「也許你們命中注定不該有小孩。」、「你夠堅強,可以面對。」
從理智來說,以上這些話都沒有錯,但還是沒辦法幫助約翰解決他的傷痛,約翰從這些話意識到,朋友們並不想聽他訴說他的傷痛,但他又不想孤單一人。所以,關鍵在於,他有辦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又不會把願意傾聽的朋友給嚇跑嗎?
◎只有表面的傷口看似癒合,實際上傷心仍埋藏在心底。
如果活在已經療癒的假象裡,最直接的後果是:很多人因此自認一切都過去了,沒事了。這會讓你喪失活力與自發能力,日後幾乎不可能好轉,還有許多人
會陷入一種平靜的絕望中,心情時好時壞,但回不去全然快樂喜悅的狀態。
◎不管你的失落是死亡、離婚,還是與某人痛苦的疏離關係,「如果能重來,你希望哪裡能有所不同、表現得更好、有機會做得更多?」這個問題一定可以幫助你找出未了結的情感。
◎約翰還不及對外公說謝謝,外公就過世,他感到難過,很多人會說這是「內疚」
如果能重來,我們希望哪裡能有所不同,可以表現得更好或是做得更多,並不等於我們「內疚」。我們反而得將這些希望找出來,否則,我們就會開始把自己
的難過歸咎於死亡或其他失落。只要我們一再認為某人或某件事是罪魁禍首,我們就無法得到真正的療癒。
◎「我的難過都是某人某件事造成的」、「那個人真讓我抓狂」、「這事毀了我美好的一天」、「要不是他對我做了這個,我才不會有事!」
“我的感受和行為都不是我自己造成的”,這種態度犯濫,同時也是小時候透過影響式學習來的。
父母難免會對小孩子這麼說:「你讓我很高興。」、「你讓我驕傲。」、「不要惹你爸爸生氣。」
小孩一再被告知,他們的行為會讓爸媽產生一些情緒,因此他們就了解到:反之亦然。如果我會讓爸媽產生某種情緒,那麼他們也會讓我產生某種情緒。這就是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受害者」心態形成的主因。
◎一旦我們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百分之百歸咎於其他人或其他事件所造成,我們等於要他們負責終結我們的負面情緒。我們的「怪別人」開關就會自動開啟,不是「自我反省」,而是「檢討別人」。
◎遭遇是別人給的,情緒是自己給的
我們還小的時候,無力改變父母和其他大人的行為,等到童年過後某個時刻,我們可能會突然意識到,在以前我們無能為力時,曾經發生過某件事。面對過去那個事件,我們現在會出現一些反應,我們必須想想到底自己哪裡有問題,不然永遠會以受害者自居。
◎大部分人會聽到旁人建議:「放下吧」或是「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如果人的腦袋跟心可以那麼輕易就解除問題,然後繼續向前走,那就最完美了,不過事情沒那麼美好。除非你承擔起自身療癒的責任,不然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承認自己怎樣逃避過
摯愛過世、離婚等失落,都會產生大量的情緒反應能量。由於我們從小被灌輸不正確的處理方式,導致我們最後都把傷心、痛苦等負面能量儲存在內心裡頭。
有個老掉牙的情況就可說明這個事實。一個幼稚園小孩被欺負,她哭哭啼啼的回家,擔心的大人(可能是媽媽,爸爸,奶奶或保姆)問她:「妳怎麼了?」
小孩邊哭邊說:「有個壞小孩欺負我。」
大人說:「別哭,來,吃塊餅乾就沒事了。」
於是,這個小孩從大人身上學到一個跟著她一輩子的信念:吃東西可以改善情緒。
吃了餅乾之後,小孩的情緒的確變得不一樣,這不是指變好,而是因為她在吃餅乾的時候,注意力被轉移了,暫時忘了幼稚園發生的事。不過,幼稚園事件造成的痛苦情緒並沒有真正化解,只是埋藏在餅乾,糖果裡頭,當下的注意力轉移而已。
如果小孩後來又想起了在幼稚園被欺負,大哭起來的時候,大人可能會告訴她:「既然都已經發生了,妳哭也沒用啊」,這麼說的意思好像是:繼續難過是不對的,妳得繼續埋藏難過的情緒。
我們從小就學會把情感掩飾,埋藏在食物底下,長大後把情緒掩藏在酒精或藥物底下,似乎也就不足為奇。
還有,我們可能在喪禮或守靈時,看到家人大吃大喝,於是學會碰到傷心的事情,就以吃喝來療傷。可是,用大吃大喝來處理死亡或離婚所造成的情緒能量,並不能幫助我們挖掘出情緒能量的根源,也不能結束這段傷心的關係,因為這是一種幻覺,我們誤以為食物和酒精所帶來的短期紓解能一勞永逸,讓我們永遠從悲痛中解脫。
食物和酒精是很明顯,典型的短期能量紓解方法,還有很多很多這類行為,同樣會對傷心人造成負面影響,我們列出一部分:
吃東西、藉助酒精或藥物、發怒、運動、幻想(藉助電影、電視、書)、與外界隔離、性、購物,有個幽默的說法叫「敗家療法」、工作
以上這些行為本身並無害,只有出發點不對時才會有害。
吃餅乾無助於解決失落帶來的傷痛;同樣的,購物只是一種轉移,讓人暫時忘了親人過世、離婚等真正的傷痛,卻法真正解決痛苦,甚至帶來反效果:瘋狂血拼過後,常常只剩浪費錢的懊悔。
很多短期能量紓解行為是很明顯的,但有些則不然。以下有個危險的紓解行為是個比較微妙的例子。
常聽見有人定期去掃墓,連續好多年。對有些人來說,這是習俗;但某些人去掃墓抱持的心情是,死亡奪走了他們真正結束某段關係的機會,所以他們常常去
掃墓,因為這樣最能讓他們感覺離逝去的摯愛很近。這些人下意識在尋求一些解脫,脫離這段未完結關係所造成的痛苦。問題是,光是掃墓並不能永遠解脫,
也不能跟已故者完全做個了結。
希望你看完本章,找出自己做了哪些行為,只是不想正面處理失落造成的傷痛。
拿張白紙,寫出你曾有過的上述九項短期紓解行為,再列出其他你曾經做過的類似行為。這個社會一直要我們掩蓋情緒痛苦,而不是直接正視痛苦,這種現象
實在太普遍。
開始這份挑戰前,我們先來看看羅素有段時間曾經依賴的短期特效藥,看樣子沒能為他帶來真正的長期紓解。
羅素從來就不是愛喝酒的人,即使職業生涯大多從事餐廳生意,他也很少喝酒,更從沒喝醉過。第二次離婚之後,羅素每天晚上到一個朋友的酒吧喝一、兩
杯,酒吧裡的友誼更加深他這個習慣。
大約三個月後,這個夜間習慣似乎不再奏效,於是他不再喝酒,開始每晚回家看脫離現實的推理小說。他用另一個短期習慣來取代舊的,這是典型的短期能
紓解行為。
看看自己所列的短期紓解行為。務必要記得,我們之所以有這些行為,並不是因為我們哪裡有問題,而是因為我們一直被教導要這麼做。
做這個練習有個重要的目的,是協助你意識到自己可能無意中一直在做某些事。想要改掉對你有害的習慣,前提是必須先察覺你有哪些對你有害的習慣。
◎別人比你慘,不會讓你比較好過
成長過程中,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我因為沒有鞋子穿而哭泣,直到我看到有人沒有腳,我才停止哭泣。」顯然這句話是要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心懷感激,不要只想著自己缺了什麼。
雖然這是值得讚揚的想法,但這句話的背後常常被解釋成:「跟別人的失落比起來,自己算幸運了,所以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自己的傷心看得太嚴重。」
羅素參加一場晚宴,身旁坐著兩位女性朋友,第一位的丈夫幾個月前死於癌症,第二位則正因為辦理離婚手續痛苦不堪。羅素問第二位女士最近好不好,她低聲說:「糟透了,但是我不能難過,因為她更慘,她先生過世了。」
這就是典型的例子,拿別人的失落來相比,然後壓抑自己的情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