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4300

    「對於心中的那些疑問,唯一的回應方式只有繼續走下去,雖然不會得到任何答案,可是內心吵雜的聲音會慢慢消失,最後發現問題從來不是問題,答案一點都不重要,這才是旅程中最真實的學習。而勇氣,也會在路上慢慢長出來。」

    無論他人多斬釘截鐵,我們仍要保有自我的肯定和自信。
    就算錯了,那也沒關係,至少我們嚐試過了另一種人生。

    這本書很好看,大推!
    透過作者的感性溫柔文字中的自剖和梳理,我感受到了接納和療癒。

 

    因為想離職,我幻想過離職的生活。
    首先,一口氣退出Line的4個工作群組,很爽快,我再也不用休假時面對那些阿沙不魯的訊息、不用再面對奧客。
    然後一邊找工作,一邊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閱讀、畫圖、試著去身心靈工作坊聽課等等。 感覺每天都可以過得自由自在。

 

    只是,這過程免不了自己或別人給予的苛責和壓力。
    「你什麼時候找工作?」
    「過得真爽!」
    「現在還找不到工作,真沒用。」
    當我們心裡沒能量時,對於批評的酸言冷語,很難痞痞地一笑置之不理。那些言語就像壞掉的播放器,反復在腦海中放送,讓我們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決定?

 

    我當學生時,總是畢業後才愛上學校;踏入社會,總是離職後才對同事敞開心房。
    我會不會因此選擇離開時,回頭才發現我是愛著自己的工作?我會不會後悔?

    大概在十年前,我曾經中斷工作幾個月,找不到工作,連長輩看我的眼光好像都透露著輕視,沒有賺錢似乎就跟沒有用劃上等號,我看似很廢柴的生活,其實承受著壓力和自責,只好躲在小說世界逃避現實。
    變成米蟲,我既享受也羞愧,既安然也自卑。
   
長輩的想法寄生於我身上:有沒有工作,成了自身的價值。
 

    想離職的心情,讓我回想到那段時光,我不安地想,自己會不會走向當年的情景?

    然而,想法不等於事實,而我早也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

    「妳怎麼不去找工作,成天日夜顛倒看小說!?」

    現在更能以心理層面去理解,或許當年我爸的指責,是因為我讓他看到自己曾經當家庭煮夫、日夜顛倒打麻將的樣子。

    情緒是有投射,他人因我們而起的情緒,不代表我們就是他們口中那樣的人。

    因為不同角度的詮釋,因為同理,過去的指責不再是陰影。

    《工作的真義》、《讓每一次的離職都加分》、《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這三本書是一起買的,我覺得剛好也像三部曲:先是認識自己和重新詮釋工作,再找到內在需求後評估離不離職,離職後不再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我會挑上這三本書或許是宇宙的安排,作者曾彥菁貫徹了《工作的真義》的純粹意願,《讓每一次的離職都加分》的滿足內在需求。

    當她真誠的為自己而活時,幸運且神奇的事,她的困擾都會迎刃而解,進而走向自我圓滿的道路。
 

    我會知道這本書是經由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版面上的推文,一開始看到她寫的文章,我懷疑這是一本「務實性」的書嗎?作者很幸運有個支持她的母親當後盾,也沒有財務上的負擔、壓力,就算離職,好像也沒那麼嚴重。

    而我那時候處在焦慮上,急迫著想要抓住什麼、做點什麼、擁有什麼。因此,我以大不了捐贈圖書館的心情,跟另外兩本書一起下單。

    還沒讀完第一大章,我就推翻自己的成見了。是我傲慢了,也是我小看了作者。畢竟洪老師版面上分享的是書的「片面」,篇幅有限,並不是書的全貌。

    雖然作者有個體貼的母親,然而,她內心還是有許多的掙扎與不安,自我懷疑和愧疚,就像我們平常人面對待業的心情是一樣的。

    從文字中可以看見作者坦承自己的敏感與脆弱,而也是因為這份真實坦承,讓讀者的我,有「同在」的感受,或許是我與作者年紀相仿,生長在同一個世代,更有「共時性」。她溫柔地文字,好幾段有觸動、共鳴,讓我想哭(可能荷爾蒙也有關啦😂

    作者不但有身心靈的觀點,也有還有生活、時事、企業文章等評論,讓我感覺,作者平時累積大量的閱讀, 才能有如此宏觀又貼近人心的文字。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價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
這個道理在每一份工作上,其實也是一樣的,可能我們會對於自己做爭扎、懷疑、不確定它的價值所在,不知道那是不是最好的選擇。不事過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心安理得,心甘情願的位置,選擇自己所相信的事物,然後奮鬥到底。」

 

    然而,我偶爾還是會自責:對工作沒有熱情是不是我的錯?是不是只有少數人會這樣?希望自己「正常」點。後來我發現,其實不少了跟我是一樣的,我並不是那些少數的怪人。

    作者離職後,做了自己一直以來想做的事,去上身心靈課程。當時因為紫衣教之故,新聞播的沸沸揚揚。對於身心靈,有些人還沒理解就先否定,以偏見的眼光疑質作者的興趣,擔心她會走火入魔。

    那時的她,沒有親友的理解和支持的孤單感,讓她不安和難過。 我以為自己是個不會孤單的人,從她的文字中,我再度看見自己,自己曾經不見光的孤單。
 

    「有時為了保護自己,會刻意不提我喜歡的這些事情,認為對方一定無法理解與接受;偶爾遇到提出質疑的人,會為了捍衛自己跟對方辯駁,連對方的話都還沒聽完,就急著插嘴反駁,變成一個充滿刺的人,然後在爭執過後又討厭這樣的自己。」

    原來我曾是這樣的人,像是隻孤芳自賞的刺蝟。 好像瀟灑的可以做自己,事實上對於別人的眼光和指教在乎的要命。
 

    作者也勇敢在臉書開誠佈公自己內心和待職狀態,她敞開的同時,或多或少會帶來否定和批判,可是,同時也讓許多機會進來。

    果然在她離職後一個月,經由朋友介紹,她賺了兩份稿費,雖然不多,可是那足以證明自己。

    我猜,對於一些高自尊的人而言,在臉書公開自己待業狀況,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感覺要別人施捨自己什麼。
 

    如同我一樣,作者待業在家,也會感到焦慮不安。所以每一接到外包工作,就趕緊跟家人分享,分享的背後是想自我證明的卑微。某一天她終於潰堤了,在外面打電話給母親。
 

    「你會不會覺得我現在這樣不去上班,是一個很廢的女兒啊?」剛說完我的眼淚就無法控制地流瀉,好像積累已久的害怕終於打開了出口。
我一邊哭著,一邊緊握手機,戰戰兢兢等著媽媽的回應,感覺心就懸在電話那頭,知道一個回答就能讓我墜落或活下。
結果媽媽從容又堅定地說:「你是我的小孩,不管你怎麼樣我都會愛你。可是重點不是我怎麼看,而是你怎麼看你自己。你有沒有做到你想要的事情,成為你希望的人?」


    讀到這裡我眼眶有一點濕潤,我心想如果我有這樣的媽媽就好了。但是沒關係,如果有一天我的內在小孩她也潰堤了,我也當自己的內在父母,慈愛溫柔地安慰她。

    作者分享5個方法,安心待業。

    1、釐清焦慮來源: 這個情緒是來自社會普世價值觀,還是親友給予的壓力,捫心自問自己真的認同那些言語嗎?真的嗎? 還是我們被影響了,跟著別人的價值走呢?

    2、估計待業存糧:算出每個月自己的支出,再評估自己的存款。若不夠生活時,可以找短期打工維持收入。

    3、告知家人計劃:減輕家人的疑慮和擔憂。

    4、讓世界邀請你:如同作者在社群上發佈自己的時間彈性、想嚐試的領域,說不定有意外的機會出現。

    「繞經很多身心靈系統,我發現他們能帶給人們的並不是「一顆藥」,而是「一條路」。也許特定系統在當下能提供新的觀點與療癒的話語,但是當我們回到日常生活時,若無法依據這些心靈工具提供的指引,真正實踐並做出改變,那這些心靈工具反而只淪為了「特效藥」,受傷了就趕緊吞一顆,或是一個避風港,每當我們想逃就躲進去。這樣的生命並不會真正轉變,前往我們想要的那個方向。」

    作者在專欄作家剛起步時,如履薄冰,越想經營好,越是為了寫而寫,幾次挫折後,讓她察覺,當自己人氣越來越高漲時,她越想討好廠商與市場,而失去了自己的原創性。重新審視回到自己的動心起念,原來,她再次迷失了自己。

    還好,有深度覺察的她,能把自己來回來,不再追逐高人氣和表面上的掌聲,只寫自己有熱忱的東西。
 

「我想看看這條路走下去會變什麼樣子,想知道自己還能做到什麼,如果到了底發現是條死路,那也唯有我真正走過後,才會心甘情願。」

 

    作者專欄作家的那一年,年收才12萬,不過她有家人和男友部分可以仰賴,除了基本開銷外,沒有貸款,也不需要養小孩,因此雖然低薪,但是以「最低限定的美好生活」,減去人際上的負擔、擺脫社會主流誘惑,因此財務上雖然緊,卻不至於寅吃卯糧,還能活出自己。

    節儉開銷時,作者也檢視過去全職的自己,那時薪水不錯,然而,因為工作疲勞和壓力,有時搭小黃上下班、吃大餐、買服飾包包犒賞辛苦的自己....這些都是消耗情緒成本帶來的花費。

「當個人的需求減少,所需的金錢就不用這 麼多,也能從一定要全職工作與穩定收入的禁錮中掙脫......」

    當她從事自由業,讓她身心比以往愉悅,情緒消耗少了,自然需求減低花費減少。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從事固定計時人員,那時候我還可以每年我出國2次左右,讓身邊人覺得不可思議。我也是像作者一樣,以「最低限定的美好生活」。我在消費前,會先評估物品的價錢,思考這個東西值得我工作X小時換得嗎?直到我現在全職,一樣是這樣的做法,因此省了很多不必要開銷。

    曾經有人跟我說:「花錢買開心。」

    只是那個開心會持續很久嗎?讓我遇到困境時想到它就快樂嗎?真的值得嗎?

    有時候,美麗衣裳的背後,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精品名牌包的背後,是要告訴別人自己的價值...... 那些都是我們追求理想中的自己。我相信每一樣物質,背後都有它的意義,只是如果這些意義的背後全都是為了他人的眼光,那麼,值得嗎?

    我們投入時間和生命的工作,換取來的究竟是金錢?物欲?還是未來的醫療費?我並不是反對消費,消費可以促進社會經濟,只是我認為要分辨「想要」和「需要」,有意識的消費,才不會真正需要錢的時候感到後悔。

    「你相信安穩的生活是第一要務,那就會視變動為不可取,但如果你相信人應探索不同可能,那安定的工作就不會是你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分類、評判、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識型態,有從眾現象。當我們想轉變,跟大眾不一樣時,就會聽到各種反對意見,當然,人是有盲點,我認為建議還是有參考價值,我們如果只是聽自己所想的,不僅關係無法連結,我們視野也會不夠廣闊。

    只是我們要釐清「建議」和「勸說」的背後,是客觀的想法,還是對方個人的情緒投射?而情緒本身就是具有傳染性,當對方告訴我們要去的世界有多難以生存時,更會放大我們的心理焦慮。
 

    「對於改變來說,最難的其實不是來自外在的聲音,而是我們自己內在也有哪些強烈懷疑。」

    我們必須了解課題分離和設立界限,對方所說的問題,不見得是事實,也不同於也是我會遇到的問題。

    「當遇到一些朋友誇讚:「你真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我才發現所謂的勇氣,勇敢都不是出發的必要條件,「足夠渴望」才是一切事物能發生的根柢,當你實在太想要,再也受不了的時候,那突破的動力反而誰也擋不住。」

    當我「太想要」,不會英文的我完成歐洲獨旅時,朋友道賀:「恭喜妳完成了夢想。」

    其實遊歐,我並不是將它歸類為「夢想」,而是可執行的「目標」。

    對我而言,「夢想」是更遙不可及,難以穿越的事。如果不考慮現實環境和條件,我的夢想是什麼?當年我的夢想是寫小說,自己畫封面,我追求「圖文並茂」。

    從小我就喜歡寫故事畫圖,記得寫到國中時,我的小說還會被同學傳閱,有次回到我手中時,封面圖已經不見了,不知道被誰幹走了。

    出了社會後,我投稿過兩次小說,封面圖未知。

    出版社給的回覆是:看得出來很用心寫,但是人物設定不清楚。插圖請參考本出版社的封面風格繪製。
 

    我想出版社的意思是,我的畫作不符合市場,而我不想為了出版而寫,為了被看見而畫。因為當時我已經改到不知道要改什麼了。

    雖然這樣想似乎自視甚高,然而當年的我,一點也不想將就,也不欣賞將藝術商業化的村上隆。

    記得那時候有個朋友說:「妳不配合是想當梵谷嗎?有才華卻死了才出名。」

    時間一久,日子安逸,我放棄了這個夢想。
 

    我現在可能不適合這個夢想了,時間與現實,似乎把我浪漫細胞和靈感給殺死了。

    我看著繪師的畫,覺得服裝誇張,現實中根本做不出來這樣的衣服,然而視覺效果吸睛又好看。小說和繪畫的世界中,沒有不可能。

    隨著時間和經歷,我越來越務實理智,然而,不管是人生還是藝術,都要來點幻想和超現實,才會精彩豐富。

    我也會自我懷疑:我的人生閱歷夠豐富嗎?可以寫出有深度的小說嗎?我夠了解「人」嗎?我真有才華嗎?我陷入二次元的比較中。

    或許,不是浪漫和靈感已死,是我被自己的現實給困在死胡同中。

    而這些年來,我的經歷和成長,有讓真實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拉近距離嗎?

 

    書中有不少我喜歡的語錄:
 

    「單純喜歡可以是理由嗎?我覺得完全可以。因為光是「喜歡」,就是一種天賦,你喜歡你所喜歡的,別人卻沒有這樣,你就比別人多了動力去行動、鑽研、創造,這是誰也拿不走的能力,就在你的心裡頭。」
 

    「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真正擁有時間,我們擁有的都是自己的命,所以花時間在哪裡,就是把命放在了哪裡,你把珍貴的生命用在了什麼地方?」
 

    「每當遇到有人問我最近在學什麼,以後要往哪裡走,我都心虛得不想回答,覺得沒有遇到最漂亮、最正確、最全知的那一條路。深怕一輩子都找不到那個解答。」

    現實生活中,我不太會跟朋友談職場或是離職後想做的事。或許是覺得不會有人了解,也或許沒有信心。

    其實我憧憬當自由業者,當個接案美術或是文字工作者。然而,沒有固定的收入,需要絕對的自律。真的要自己馬上轉行,還真的會害怕,我沒有信心能做好,起步時一定會遇到許多挫折和困難,我既沒有在經營多元人脈網絡,也沒有豐富的接案經驗,有的只是作品集而已,這樣真的可以嗎?

    還是我要先保留全職,留條後路,從「斜槓」開始?還是像作者所言:
 

    「直到精油老師與人類圖老師捎來工作邀約,我才發現把自己「空白」出來真的很重要。如果我不曾聽從自己心裡的聲音,捨去不再熱愛的事物,空出全部的自己,我不會有時間與精力去探索那些想要的,也沒有辦法迎接這些新來到的機會,永遠不會知道原來人生還有這些可能性,原來我想要的理想生活,真的可能出現!」


    後面作者舉例身邊親友做喜歡的事、自由創業等等的故事,很像節目《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那種默默深耕的平凡小人物不平凡的故事。

    我發現,就算我們迷惘困惑茫然,感嘆人生這條路為什麼沒有正確指引的燈時,其實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只會累積經驗,不會有錯;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也都沒有白走。

    洪仲清老師在與作者直播中說到:「你沒有理情緒,你就很難理財,也很難理健康。情緒沒有處理好,再貿然投入另一份工作,事情可能也一樣。我想證明自己。你在不同的地方都想證明自己,你唯獨忘就了自己真實的樣子,你沒有把自己找回來,你一直在證明的是,想要證明自己能做到別人眼中的自己。那就不是你了。所以某種程度上,有一種工作叫生活,也有一種工作叫了解自己,一輩子我們都可以做這件事情,其實生活本身就是跟自己對話的過程,所展現出來向外的樣子,你若是跟自己對話,越順暢、越和諧、越了解,在情緒上越是諒解,你在你的生活自然能展現一種平靜、喜悅的狀態。」

 

    雖然我們常常會自我懷疑,只專注短期成果。然而,只要衷於自己的真正感受、聽見內在的聲音,我相信生命會找到人生的出路,我們正行走人生的藍圖上面,所有的困境就像扎西拉姆•多多說的:「等到了終點,也許我們會發覺,一切的困境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也說:「 當覺得自己還離夢想很遠的時候,也不用急著否定現在的生活,因為有可能現在的累積,會成為將來實踐夢想的一部分。」

 

    我告訴自己:我也有自己的時區,只需要不斷累積、醞釀,我可以先計劃或做一些事,但是,別急。

    我覺得這是一本很有能量且正面的書,不是那一種只會說著漂亮話的假雞湯,推薦給大家 。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佚名(美國人)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兩個都只是在屬於它們自己的時區。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一個好工作。
有的人
27歲才畢業,卻立刻就得到就業機會!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直到
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有人依舊單身,同時也有人結婚。

 

歐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每個人都只能按著自己的步調成功,在自己時區內。

你的同事、朋友,比你年輕的人可能「看似」領先了你,有的也「看似」落後於你。

 

每個人在這世上,都只是在自己的時間內、照著自己的速度跑在自己的跑道上。

上帝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安排,每個人的時間都不同。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

 

你沒有落後。
你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時區裡,一切都會準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曾彥菁 Amazing 遠流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 的頭像
    JenJen

    零外語女子旅

    Jen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