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沒辦法把生活。過成你最想要的樣子,你以後也不可能有機會去過你要的生活。因為『現在的你』,是由『過去的你』的所思所行創造出來,如果你不改變目前的思維與做法,你的明天也不過就是昨天的重複。」
「你現在身上就有」指的是:你必須擁有與夢想「相符」或是「相應」的振動頻率,如果沒有,就算怎麼假裝都沒用,因為你與你的夢想還沒通上電,何來的吸引力法則?」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重點、金句語錄實在太多了,我不知道從何寫起,就從作者切入吧,就像某個我還沒讀過內容的書名「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之前我從朋友口中提及李欣頻幾次,當下我並不以為意,也不記得這號人物。後來看了幾本靈性書籍,發現都有她的推薦,才想起朋友提過,嘗試閱讀她寫的書,而這本《心誠事享》超乎預期中的好看,讓我興奮和讚嘆,看沒幾頁,我就分享給朋友了。
這本書大概有三分之一,都在引用其他靈性書籍的文章,作者摘文的部分,都是我非常認同的,所以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點頭如搗蒜。
透過作者引用各方名家的摘錄和分析整理,讀者可以看到不同作者的相同呼應和理念。
以前我有看過《秘密》的光碟片,許多細節我都已經忘光光了,只記得它講得好像是吸引力法則,注意力不要放在負面的事物,否則宇宙也會聽到那個負面的訴求。
之所以提到《秘密》,是因為這本《心誠事享》就跟它所提倡的吸引力法則有關。《心誠事享》在講述跟《秘密》中容易被誤解,需要修正和補充的觀點。
為什麼有些人心想事成了,然而,故事的結局不是幸福快樂的。就像許多樂透彩的得獎頭主,為何下場是如此的淒涼?
本書解說,是因為「人們不知自己真正要什麼,於是「心想事成」就成了災難!」
記得在幾個月前,曾經在臉書飛快的看到一篇故事,也是類似這樣的說法,大意是,有一個人他不想工作,於是跟神明許願說:希望很多人“給”他錢。願望上達天聽,後來神明把他變成了一個乞丐,如願讓許多人“給”他錢。
我以前喜歡《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段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可是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那究竟是真心還是妄念,當我們對這個宇宙法則深信不疑時,會不會其實成了執念?如果幸運時讓我們很開心,那麼不幸的時候呢?如果當時情緒低落,會不會雪上加霜?會不會覺得自己是受到什麼懲罰?被眷顧的感覺,不像是操之在我,反而有種不安。
靈性類的事物,我相信有其存在,然而由於偏向抽象、玄妙,所以我也保持著懷疑而不迷信。
有時候發生的一些巧合,卻讓我不得不信時,我會用巴洛姆效應Barnum Effect提醒自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p1t3zY3Q
尤其是在這個充滿混沌不安的世代,我們像是汪洋中的一條船,沒有指南針而迷惘,需要一顆引路的北極星或是燈塔來引導時,可能受人性中的特質「 預設為真」影響,當我們深信不疑時,就是思考受到桎梏的時候。如果對方起了惡意,可能會遭受到欺騙。
我不選擇偏向哪一方。
或許,我這樣像是懷疑論者,任何事情都不加以斷言,不過,我個人認同謝哲青的說法:「你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你對生命一定要有信念。」
我認同的,覺得有其意義的,便可成為我的信念。
有趣的是,有些心理學/精神分析 老師,最後會走向靈性一方,讓兩者相輔相成。
後來我又更加了解,原來我常聽到的「身心靈」是不同層次,然而,三者的相互作用來看,沒有孰高孰低之分。所以,我其實也不需要選擇偏哪一方。
對我來說,不說什麼是真理什麼是妄語,無所謂什麼派系、宗教,只要裡面涵義有我自己認同的地方。後來,逐漸發現雖有不同說法,然而意境相當類似,可說是萬法歸宗吧。
這本書不厚,可以拿出來討論、分享的內容卻是很多。
在許願而心想事成前,我們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嗎?那個缺口會不會是源自無窮的欲望野心,滿足完了還有下一個?那個願望是我們自己的渴望,還是其實是他人、家庭、社會的期望呢?
「你得弄清楚:你真正要的不一定是那部車子,而可能要的是速度與自由;你真正想要的不是那棟房子,而是要自己獨處的空間。你得先搞清楚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情緒與感覺,讓這感覺自行創造出「對等頻率」的人事物場景。」
而心誠事享,重點不在那個思想或物質、人事物,關鍵點是「感覺、」與「情緒」那才是真正的振動頻率,也就是吸引力法則。因為你的力量就在「感覺情緒」裡。
「當一個人對旅行的感覺是:新鮮、自由、愉快,這樣的「振動弦能量」就會創造出與這感覺相應的一連串機會;如果這個人對旅行的感覺是:匆忙、緊張,那有可能會創造出匆忙、緊張的出差到他面前──也就是說,想旅行的「思想」不定會真的幫你吸引到旅行這件事成真,而是你對旅行的「感覺」反應,吸引了相對應的狀態到你面前。」
所以假裝相信自己能擁有,是沒有幫助的,那是「懷疑」的振動頻率。尤其是有時候我們潛意識認為自己不值得,感受不到自我價值的時侯,那匱乏感吸引到的人事物,有可能不是禮物,而是一場災難。
而沒有好好覺察到自己要的是什麼,許願的話,也無法實現,因為我們的心不會欺騙,傳遞出來的振動頻率,不役於物地如實呈現。
作者舉例,她有個好友,一直有不孕的狀況,因為丈夫是獨子,有傳宗接代的壓力。她試著用了很多中西醫,也試讓自己「活在自己已經懷孕」的喜悅狀態,可是每個月都讓她失望。
於是,作者問她:「妳從小到大覺得什麼是最重要的?」
她不假思索說:「自由!能夠不被羈絆,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的自由!」語落,她被自己的話給打到,剎那間明白她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那與他懷孕的期望是有違背的。
然而,「生命藍圖法則」卻高於創造成真之上,超乎吸引力法則。
「生命藍圖法則,就是:此生你需要學習的課題,早在你的生命藍圖中就已經確立了,並已存在你的DNA之中。在你還沒學會該課題之前,所有的創造法則都將在這張藍圖內運行,這張生命藍圖就是你逃不出的如來佛手掌心,你得真的學會該項生命功課後,你才能換全新的藍圖。」
作者也舉例他朋友的例子,一個愛好自由的男性,他的女友、工作、租屋一個接著一個換,發生爭執時,最常用的解決方式就是逃避,所以他始終學不會負責任這個課題。突然,女朋友的懷孕成了他一輩子逃不開的血緣關係,他得學習對他的孩子全然負責和愛。
「《召喚天使》書中提到:『如果你來此生有一些誓約,比方貧窮、孤單……當你確定不要這些不當契約,也可以透過『療癒』的方法解除,當完全卸載了這些阻礙你的生命誓約,你才有真正心想事成的能力。』此外,如果願望有違靈魂成長,也不會成真。」
在我看完《靈魂急轉彎》時,又想起這段話,頓時覺得好有趣。
有時候回顧自己的人生,特別感謝自律性神經失調嚴重的那段時間,直到身體真正出了狀況,才發覺身體其實是在提醒我,要好好面對自己的內在,還有過去的創傷,療癒好自己。
雖然有時候發生一些困境,會覺得「為什麼偏偏是我?」這是不是一種懲罰?我本身的原罪?可是心有不甘,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
我落在了一個二元對立的想法,苦苦掙扎,以為自己想要找到真理或答案,或許,我真正要的只是內心的平靜。
「心若要自苦,祈禱是沒有意義的,上天也幫不了想自苦的人,得自己覺得苦久了、受夠了,自己決心跳出來才有意義。」
書中舉例許多故事,有一個寫作的人,在紙鈔上寫了十萬美金貼在天花板上,每天早上看,然後想像自己完成目標後的生活。
有一天他洗澡時,忽然就有賺十萬美元的靈感,因為他「突然想到」自己「已經」寫好一本書,所以他才把這兩件事聯想在一起。
「現在的你,早已藏有未來的你所需要的一切。你想要的生活品質與狀態,你現在一定有已經俱足的獨立圓夢的條件,不需外求,你只需重新發現過去自己看不到的潛力點,清除通往未來的盲點...」
其實書已經寫好在那,但他之前從來沒有這種想法,因為他沒寫上他要的金錢目標。這個寫作的人,就是《心靈雞湯》的作者傑克•坎菲爾。
「只有當他設下「未來的他」,從這個「未來的他」看「現在的自己」,他瞬間就能看到了完成目標的可能機會點在哪,而這些機會點早就存在於「現在的自己」之中,只是之前「現在的他」看不到,只有「未來完成式」的他才看得到。這就是為什麼他只需寫下目標,把自己真實想像在「已完成目標的自己」裡...」
不過,你想要的,如果現在身上沒有元素,就算假裝也吸引不過來,因為你得自己發揮和創造出來。
印度心靈老師巴關說: 「你想要發事情發生,你必須馬上動起來。When you want things to happen, you have to become active .」
努力認真行動之外,還要與夢想的振動頻率相符。
接納現實不夠好的狀況,放下期待,才不會被困在原地,能往新的地方前進。「你得先接受現況,把現況過成你最好的版本,最好的生活狀態,好到你都不想離開這裡,而「感覺良好」就是《秘密》影片提到的“Feel Good”,這是一種很美好的能量流...」
作者認為《秘密》最大的問題就是逃避負面。根據我的觀察,人際關係或生活也有這樣的狀況。
像是公司說要聆聽基層的意見和聲音,然而,如果說的不是他們想聽的,即使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說問題癥結點或事實,可能會被貼上「負面」的標籤。以致於有些基層就不想再說實話,因為說了也沒有用。
然而,他們不談不聽,就是「正向」了嗎?我個人認為是不想面對,或是掩耳盜鈴。
其次在閱讀社團觀察到,有部分人對「心靈雞湯」或「正向思考」的書反感厭煩。或許,如同李宇宙精神分析師在《象與騎象人》中的序文說的:
「大概因爲「正向思考」、「積極的人生觀」等論述窠臼,就像許多中外哲學家高僧大德的警世格言一樣,已經令人極爲厭倦,如同童年必須書寫的「快樂日記」一樣了。」
他後續解釋道:「拉丁文的正向posinum 一字原來即含有實際的,和潛在的雙重意識,包括「務實」而非「務虛」的自我認識,還有「發揮」,而非一逕只是「受制」的因應策略,用來標示正向心理學的觀念,確實再恰當不過了。有些人翻爲「積極心理學」,多少有肯定積極「進取」,以之取代「消極」的意味。不過這多少有違正向心理學的眞實意涵,因爲有時「無爲」並不見得就是「消極」。」
這樣的說法我很認同,並不是說壓抑負面想法,不去看它,就是正向的。
不管正向負向,任何情緒存在都有其意義,就像《腦筋急轉彎》的憂憂。任何喜怒哀樂的情緒,都需要被重視,而不是刻意忽略,那很有可能是阻礙我們對自己的覺察和認識。
《心誠事享》書中提到:
「在《陰影效應》書中提到:「一直到榮格才公開倡導要容納黑暗的力量。許多人不解,為何黑暗是一種正向的力量而非破壞力?美國人文心理學界在六零年代流傳著一個英雄神話:英雄小孩在正面力量裡成長,到了青少年期,他必須以叛逆之姿下墜到黑暗之谷,歷經各種橫逆,終於擒獲內心的巨龍,讓英雄騎龍返回地上,完成英雄的成長。」如果一個人永遠活在正面光明裡,是無法獲得成長的,就像一個永遠活在白天,永晝的人遲早會過勞死。
我們在電影〈心靈印記〉裡看得很清楚:一對情侶到印度旅行,兩人手持一台攝影機在同一輛人力車上,攝影機到女子的手裡,鏡頭裡都是鮮花、紗麗,但攝影機一到了男子的手裡,鏡頭裡盡是垃圾、肢障孩童──同一條路上,兩個人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印度的全貌其實是鮮花、紗麗、垃圾、肢障孩童的總和。這就是二元對立世界的特徵,每個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看不到全貌。
負面情緒不是吸引而來的,這個二元性的世界,有光就有影,有喜就一定有悲,浪高之後就是浪低,不可能一直浪高,這就是能量自然起伏的自然律,就像山泉水得順流落下,去體驗高高低低的生命旋律......
當你努力保持浪高不肯隨波逐流,你就在抵抗能量的自由起伏,很快就會滅頂。如果不去刻意改變浪的起伏,你就可以自由自在駕馭正面與負面情緒,那你就是遊刃有餘的衝浪好手。就如《易經》所示:「陽極必陰,陰極必陽」,究竟是樂極生悲還是否極泰來,存乎一心!」
有些臉書粉專、作者、心理師會和出版合作,舉行留言抽書的活動,我自己也還滿喜歡參予有興趣的書。抽中書時我心情會愉悅感恩,沒抽到會感到失落,尤其在自我能量低瀰的時候,會特別有得失心和沮喪。
後來想想,失望那也正常,但是,如果我真心想看這本書,想要學習成長,其實可以花小錢去書店買。
隨著我開始花時間精力寫讀書心得,一方面書債累積越來越多,我相對的越少參加抽書,就算參加也不在意抽中者是誰。
當我釋放了期待,沒有所求時,我反而比較容易抽中書,甚至曾經連沒參加的,只是留個言,都莫名被抽中。
而有時候我會有種「我會抽中」的直覺,然而怕期待落空,所以我又會訕笑自己說:「想太多了吧,最好是啦。」
直到看到書中這句話:「當你不在需要吸引任何東西的時候,你原來需要的人事物,反而倒過來需要你、流向你!」
我瞬間被打到。是這樣嗎?
或許有人說要相信自己直覺,然而直覺卻是會受到潛意識的影響,而潛意識又跟過去經驗有關。所謂靈性說法的直覺,是內心的聲音,然而,我們有能力分得岀這個直覺或想法,是大腦還是內心的聲音嗎?
在我讀完這段話的幾天後,我的雨傘在我粗心大意下,放在公車上不見了,我有點難過,因為我喜歡這把傘,雖是贈品但質地很不錯,花色又素雅。我在心裡默默感恩,跟它道別後,不再指責自己,也看到自己今天的所有努力和做好的地方。
如同舉行某種儀式般,頓時間又覺得自己多了一些力量。
在我正要開始物色新傘,跟同事聊到這個日常小事,沒想到他也有把一模一樣全新的,用不到,便轉送給我。
我驚喜感恩,又想到了這段話。
「就像大海不需要再為它加入水,反而有很多水自動流向它;同理可證:當你自給自足不再需要任何人給你任何東西、包括愛、金錢...時,反而愛、金錢就會流向你,這是豐足吸引豐足的法則(非吸引力法則),而不是:你「想」要(ask),因為當你ask時,表示你現在是匱乏的。你看到宇宙的祕密了嗎?跟你以前認知的不僅不同,而且剛好相反:當你真的俱足,不再需要吸引任何人事物的時候,你以前需要的反而倒過來需要你、流向你!」
直到現在,我還是不太能確定這是否可以當成印證,也不太確定上述的這些法則是否真的存在,或許會讓我往後更加探索和思辨,然而,我能確定的是,這些靈性法則讓我生活中多了些力量,也更相信自己,滋長信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