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人之間有口角或摩擦時,我會有點擔憂和不安,猶豫著要不要介入,而不介入會不會是種逃避?我希望家庭是和諧相處,而不是指責和命令。
最後有意識的選擇不干預,課題分離,我能做的,就是優先安頓自己的情緒。

 

我與家人的關係線為:

我與爸爸的父女關係;我與媽媽的母女關係;我與大姐的姊妹關係;我與二姐的姊妹關係;我與弟弟的姐弟關係;我與弟媳的姑嫂關係;我與侄子的姑侄關係...

 

這也是我能掌控的。我跟自己手上的關係線不算很親密,但還算和諧。

 

但有些關係線是我無法掌控,不在我手上,是與我無關的課題,像是媽媽與弟弟的母子關係、媽媽與二姐的母女關係、弟弟與弟媳的夫妻關係。

 

「有些不在你手上的關係,不管你花多少努力,到最後能否改變成功,不是你說了就算。因為那條關係永遠都不在你手上。

你要是願意能有這種發現及看見,你才知道什麼是你能夠做的更好、什麼是你即便多努力都無法做到的事(不是你說了算,即便你成功達標,也是因為要對方願意配合)。

對於可以掌控的生命及關係,我們盡人事。學習全力以赴。

對於無法掌控的生命及關係,我們知天命。學習全然順服。

這就是原生三角圖給我們的人生學習。」~馮以量-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

 

而且,他們也沒有向我尋求協助,我不需要一廂情願、自以為是地去拯救誰,或是給任何的建議和道理。我可以給的,只是關心與祝福。

 

我也安撫那個曾經目睹很多次大人衝突而感到無能為力、焦慮、害怕,想逃卻逃不開孩提時的自己。

過去經驗的補償作用,所以後來我長大了,可能想掌控著局面,為了解決與我無關的問題,聽家人抱怨,我會一起抱怨或指導,而不是關心與陪伴,我成了評價者、傳聲筒、選邊站,或是被他人的想法和情緒影響,沒有界限。

 

現在有些不同了。

 

我依然是那個高敏感的我,有很多豐富的感受,然而,有時我懂得按下慣性回應的暫停鍵,先關注自己的狀態,與頭腦拉開些距離,釐清自己的情緒與責任,以比較平和的方式回應外界。

我們仍是一家人,學習接受他們的慣性和不完美,而這些關係線可以簡單,不彼此糾纏。

 

不和睦、有衝突,或許是家庭中不可避免的真實樣貌,藉由這些打開自我覺察,這或許就是生命必然的體驗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