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242688_585095236812762_6695939439712342159_n

「他回想自己一直這樣,活在別人的期待下,怕自己達不到別人期待,他一直以成果看待自己。從小至大這麼長的時間,他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接納自己做不好,他記得父母嚴厲的要求,失望的神情,振振有詞的道理,最後父母改成鼓勵,他已經不相信那些語言。」

──《練心》李崇建/林文煌 

 

你認為什麼是練心呢?

「練心」對我而言就是訓練自己的心靈肌耐力,那麼,期許把玻璃心轉化成堅硬的鑽石心嗎?與其如此,我更希望多些柔軟與彈性。

阿建老師說:「我以為,練心即是練習覺察,從覺察自己出發,愛與接納的能量即湧入,身心即如藍天般寬闊。」

第一次聽阿建老師對我說:「妳有覺察。」時,我不免懷疑這會不會只是安慰?不想肯定自己。當他幾番這麼對我說,我似乎就越來越確信自己有覺察力,越來越專注當下的自己。這或許就是信念的力量吧,

 

我自小在嘉義鄉野間長大,直到要讀小一,才到台北父母身邊。對自己念幼兒園的印象,雖然很模糊,卻依稀記得被老師強迫吃完中餐時的難受經驗。當我讀完《練心》,有點遺憾自己出生的年代,雨果幼兒園尚未在嘉義成立。如果我小時候在雨果學習,現在的發展會不會更健康更好?話雖如此,其實我的成長經驗也為自己發展不少長處與資源。

如今,我是個成人、是個大人了,從前是經歷了什麼都樣的歷程,一步步地才發展出今日的樣貌?

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說:「生命要向前看,卻要向後才能夠理解。」

從成人生活的應對中,回頭檢視自己孩提成長經驗帶來的影響。

 

本書開場,紀錄三篇阿建老師與人深刻對話,分別是:習慣逃避的大人、內心匱乏的大人、過度努力的大人。三則故事都很打動我,因為裡面都曾有自己的影子和議題,彷彿阿建老師就在耳邊與我對話,探索中帶來覺知與療癒。

書中的詳細對話脈絡,也讓我這個學習者受益匪淺,反覆讀了好幾次,雖然我認為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合用的運用大量的好奇與提問,然而,在面對卡住的狀態、困境或情緒事件時,冰山模式的對話,也可以說是例行事提問,往往可以給當事人帶來覺察與轉化。

那麼,要在孩提時代該怎麼教養?才不會培養出習慣逃避的大人、內心匱乏的大人、過度努力的大人呢?而這三則故事,恰好呼應雨果幼兒園的教育實踐。

 

〔接納怕挫折的孩子〕

「因為他們的挫折已是壓力,大人陪他們傷心,陪他們害怕與哭泣,陪他們緩緩踏出腳步,陪他們伸出手探索。
大人的這些接納,讓孩子深感自己價值,也接納自己的狀態,他們在遇到困難時,被老師理解、陪伴與等待,而不是為達目的鞭策,這即是呵護生命能量,是人在幼年成長階段,最需要被滋養的部分。」

 

〔陪伴失落的孩子〕

「當孩子失落時,父母平靜對待了,孩子不如預期接受,這時候考驗的是父母的失落。失落是人類必定遭遇,所有人都會有的經歷,都需要慢慢學習,才能於內在長出力量。若是孩子學不會接納失落,遇到逆境時內在力量就小,譬如很多資優的孩子,學習與考試向來順風順水,一旦遇到幾次考試失利,很可能就被失落擊垮,轉而退縮不前或者沉迷網路。」

 

〔引導太早懂事的孩子〕

「讓孩子回到孩子,不讓孩子太早熟,成為大人的小幫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孩子若過度懂事,太符合父母與老師期待,並不是一個健康現象,因為從小就當大人,而他們只是個孩子,無需承擔大人的責任,會失去與自己的親密關係。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符合大人的期待,太早就學會懂事了,常常忽略自己的需求,一個忽略自己需求的人,即跟自己的關係疏離了。」

 

雖然阿建老師認為編輯調度敘述的次序,讓本書更為活潑靈動。但我並不這麼認為,覺得這樣的次序比較阻礙閱讀的流暢度與理解。

《練心》雖歸類為親子/教育類別的書籍,然而,我身為一個當過孩子的成人,也不是有孩子的家長,我也非常推薦《練心》這本書,透過這本書向內看,過去匱乏的,現在的我能不能滿足自己?而當我能接納自己的不夠好時,也比較可以除去理想化,去探索不夠好的他人。人不可能完美,卻可以透過整合而圓滿。

新的一年,祝福大家內心和諧自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 的頭像
    JenJen

    零外語女子旅

    Jen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