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雖然很好

大部份的人認同「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你/妳也是嗎?

有沒有曾認為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感覺怪怪的卻又說不上來,懷疑這句話的真實性?

羽茜這位作家,我是在洪仲清心理師直播中認識的,他們的談到這個話題時,勾勒出我一段不愉快的記憶,讓我有被理解而泫然欲泣。

幾年前我主動協助家人A和她丈夫創業上的外包與免費的服務,A又委託我做件事,不過我因為正職工作疲累也認為此事不合理,所以拒絕,無法再消耗自己休息時間。A提到自己過去為家庭犧牲奉獻的某件事,若非如此才不想求助我。那是A的選擇,因為母親的期望,而我從來沒有希望她這麼做。

當我感到壓迫,就越抗拒,我們就用文字訊息爭辯了起來。A認為是我把她想得太糟糕,我卻認為她把自己理想化。後來A說:「...爭理沒有意義,我常提醒自己,家是說愛的地方。」
我當下一股錯愕、生氣的情緒湧上來。壓迫我的人不是妳嗎?怎麼反而用這句話彷彿在控訴我:她有愛,我卻因為拒絕、認為不合理,所以無情沒有愛。

因為情分,所以就可以不合理要求一個人嗎?如果A真有愛,何必提自己過去的犧牲奉獻,也要我跟她做一樣的選擇呢?而且我跟A其實不親,也感覺不到她的愛。

 

「比起期待家人能像朋友那般無話不談,我總覺得家人之間,只要見面的時候不會吵架、不要惡言相向,能這樣就很好了。

這樣想,可能會被認為標準很低,怎麼沒有期待家人之間和樂融融呢?在我看來和樂融融,並不是單方面期待就能實現的事情。

事實上,即使『只求相安無事』是看起來很低的標準,有些人還是做不到的。...不一定要多合得來,或者是多麼彼此欣賞,家人之間,最基本的是不要彼此傷害,不要形成一種權力和控制的關係。」

 

當時我不想撕破臉,還想維繫關係的表面和平。想像站在A的立場,她為了滿足伴侶的夢想與期待而消耗自己,沒有覺察自身的情緒和防衛,可能我多說也無益。

而A的伴侶創業的夢想所遭逢的挑戰與困難,其實跟我無關,我也無法為A過去選擇犧牲的事情負責,因為我的人生只能為自己活,有餘裕協助的部分我已盡力,沒有全然滿足別人的義務,幸好我有讓別人失望的勇氣。

 

「只有你不過度勉強自己,別人才能知道你真正的底線,不會一味地把自己人生的責任推卸過來,要求你去為他們的快樂和滿足負責,無視你正在勉強自己的事實。」

 

我收尾說:「家是講愛的地方沒錯, 我想我們都疲乏了,這事暫且這樣,目前多說無益。」或許A會感到心寒或受傷,然而,最後我還是堅持自己的界限,拒絕了A。

 

幾年後聽到洪仲清和羽茜聯合直播此書時,才讓我終結這份他人不明白的孤單與自我懷疑,幸好不是只有我這樣想,原來這是一部份人的共同經驗,如此,有被理解的療癒。後來,也聽到長照父母兼知名作家張曼娟也如此主張:「家是講愛的地方,更是講理的地方。不講理,是無可奈何的,明明應該講理卻不講理,哪裡可愛?」

羽茜:「...你在家庭中遇到的不公平,在感情上是非常受傷的,可是,當你想講出:你們對我的要求不公平的時候。就會有人提出一句好像很有道理的話:『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是講情的地方。』,這更狠,對方這樣一講,表示他不原諒你的無情,我還要批評你是一個無情的人,你今天追求公平就已經是你不對了,家裡是不講理的,然後你還不原諒,表示你這個人不講情。今天我想要顛覆或者提一件個人的感想,大家要記得,一個不講理的地方是最無情的。...他們只是拿這句話來壓你,讓你懷疑你自己。」

洪仲清:「不講理就很難講情,因為現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互動,你都不講理的情況下,其實你會混亂,就是自己到底要依照什麼?不講理,那到底要講的是什麼?其實要講的變成是權威者的情緒:我是以我心情為主,我覺得這樣可以,那就可以;我覺得這樣不行,那就不行。這樣的狀況最讓人無所適從,.....講理也不是一定要爭個輸贏,有些人的說法是,家是講情的地方,不用爭辨對錯。可是為什麼我們要講理?就是我們講的是界線,做事要有一個依循,不要說我這次這樣做,你心情好就可以;下次這樣做,你心情不好所以就不可以,那這樣大家很難生活。」

 

有天A跟我傾訴,為什麼她為家的付出奉獻家人沒有感謝?為什麼在她有需要的時候沒有家人願意幫助她?我才真正證實心中所猜測:她的付出內在動機不是為了愛,不是無條件的,是為了獲得認同,滿足自我價值感外,可能她有互惠原則,希望別人用她的方式回報自己。

「有些人他用努力付出、追求他人的讚美,想證明自己在每段關係中都不可或缺,來肯定自己的存在非常特別。然而,卻也讓關係中的人都陷入了無形的陷阱,因為他在付出的同時,其實也非常緊張地在觀察對方的態度,想確認自己的付出有得到『應有的回應』。」

現在回頭看,我與A家人之間的疏離,是一件件沒有修復好的未竟之事,成了關係與信任的一道道的裂痕。我曾嘗試過讓A理解,但或許對她而言是種衝擊,所以否定了我的痛苦。最後一次爭執後,她想再若無其事地靠近我,卻從沒說開我們之間的事,我也無法敞開心接納,只想保護自己。

 

「關係之間那種「這個人不會傷害我」的信任感,早已經消失了。」

「關係牽涉的總是兩造雙方,不是一個人的努力便可以改善的。另一方也有他的責任,如果他認為一切都是你的錯,那這樣的關係,基本上不可能改善了。」

「不要把家人之間的疏離,全部攬在身上當作是自己的責任,把目標放在找回自己內心的安適,在心裡保留一份對家人的祝福,能這樣就很好了。」

 

總的來說,每個人的情感與想法的複雜,還有關係上的糾結與愛怨,本來就不是可以用三言兩語的道理說清或簡化,有時候能與自己的關係和諧,接納自己的限制並且不自責,那已經很不錯的心理狀態,更別說與家人的關係非要親密不可,像是那首兒歌「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姐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小時候就被灌輸的觀念,是成人理想的烏托邦,在那之外,還存在許多灰黑色地帶──非典型的家庭。

幸好我不是對所有人都防備,再也沒有信任他人的能力。

過去之事無法扭轉,目前我也沒有能力也不想靠一己之力修復關係、重新開始,不過,我學習安撫自己的傷口與失落,把時間與精力花在可控的範疇,並且相信終能活出我喜歡的模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 的頭像
    JenJen

    零外語女子旅

    Jen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