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09

「我有機會進到電視節目,是當時他們找上通告的人,朋友問我有沒有去過南極的人?我說有,那個人就是我。他就問我:那你要不要來上一下?我說好。後來我就去了。去講完之後,反應還不錯,隔天製作單位打電話跟我說,你昨天在電視上講說:地球上有三極,南極、北極跟聖母峰,你對聖母峰瞭不瞭解?我跟他說97年我曾去爬過.....

我覺得很特別的是,那個禮拜我講了西藏,然後講到了後藏,然後講到了希特勒,講到了德國萬湖會議,然後講到猶太人的滅絕營.....

實際上那兩個禮拜的通告,為我的人生做了很奇特的整理,好像我的人生十幾二十年的經歷,是為了這兩個禮拜而準備的。」──2018年「四端紅人會」訪談謝哲青

我聽了覺得感動與嚮往,久久無法忘懷最後一段話。

我能不能有一天,在某個地方,能真正感受到,過去自己走的每一步、每一個選擇、每一次的認真和努力,都沒有白走,我都沒有選錯,哪怕路途上有喀腳的砂礫,刮傷皮膚的荊棘,能不能讓我沒有遺憾後悔,只有圓滿? 臣服生命中每個伏筆,每個最好的安排。

 

在閱讀《走在夢想的路上》過程中,透過謝哲青豐富的人生故事和心境,讓我不斷回溯自己的旅行人生與曾經沒有陪伴完全、不再深入的情緒。這篇文我寫寫停停文整理、擺置了一段時間,在經歷Covid-19疫情的第三年,國門即將再度開啟時,我才有把它完成的想法。

哲青哥在受訪曾說:「你可以講別人的故事,可是說自己的故事很難,實際上有千頭萬緒。」

我能理解,誠實面對過去自己的愚蠢、懊悔、缺與失,情緒上多的是不太舒服的感受,然而,唯有諒解和原諒過去的自己,我才能放下心中悲傷和憤怒,和自己和解。

 

第一次對「謝哲青」這位人物感興趣,不是電視節目,而是從藍白托的《給回來的旅行者》中提及,我才進而開始注意。爾後,因為2018的歐洲之旅,想補充藝術相關的知識,才第一次閱讀他的著作《歐遊情書》。

不久,在臉書分享哲青哥的文章後,國中同學看到告訴我說,她有他的另一本書著作《走在夢想的路上》,然而,我光聽書名就興致缺缺,所以沒跟她借。

那時候的想法是:夢想,這個陳腔濫調的字眼,尤其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似乎已經聽到麻木了。聽多了,就像雞湯文,有片段的熱血,眼光卻放太遠,讓我認為不夠務實。

後來,某天去書店剛好瞥見這本書,想一想這書名其實夾帶著我個人偏見,抱持著好奇心打開,翻閱幾頁,我就闔上,索性不看了。不看了,是因為我不要在書店只是翻閱片段,而是要不破梗地完整看完這本書。

信手翻閱的那幾頁,讓我發現這本書似乎是哲青哥撰寫自己的人生故事,從他《歐遊情書》中的那篇讓我印象深刻「羔羊的隱喻」,對他的閱歷和家庭更感到好奇,後來也從其他藝術類的書籍和節目看到些蛛絲馬跡,卻還是難以連貫的片段。

 

謝哲青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University of London)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旅行過八十六個國家,曾任大英博物館與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會策展人。近年來人生轉彎,除擔任飛碟電台「飛碟晚餐」主持人,並兼旅行作家、登山家、文史學者,各大藝術策展顧問等各種身分。

他曾在街頭討過生活,在各種龍蛇雜處的地方出入,遊藝場、酒家、商務俱樂部,這些地方都工作過。(跟李崇建老師的經驗類似,剛好這兩位都是我崇敬的人)

 

我想要了解一個人究竟有什麼過去,才造就現在他的學識富足卻又如此哲理感性,究竟那是一幅怎樣的人生藍圖?而我也想從他的故事中,會不會看到未曾發現的自己?

然而,這本《走在夢想的路上》不算是他過去人生的所有全貌,他的經歷太豐富,有些故事沒有寫出來,只能從他其他著作、訪談節目中拼拼湊湊後,才更趨於真實和完整。

看完這本書,對他的敬佩,不再只是他的學識淵博、言之有物,而是他的極致的認真、毅力和努力不邂,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障礙。

「知道世界是這麼大的尺度,而我所讀過的書、所瞭解的事情竟然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唯有看過的東西越多,越會覺得自己渺小,感到害怕。」

從他的文字敘述中,我感受到了他認為自己無知和匱乏的謙卑之心,或許這就是他努力精進的原因。

 

我忘了他在那裡說過,他自嘲自己從小就是個「聽不懂別人講什麼」的笨小孩,孤僻而寡言,有時候還會遭到欺負,讓他更加沉默,與外在世界隔閡。而他底下有兩個弟弟,父親是建築工人,母親患有躁鬱症,因為家境拮据,物質缺乏,父母因為金錢價值觀不同,經常為此而爭執。身為工人而性格耿直清廉的父親,堅定不收紅包油水,讓生存焦慮的母親不滿。

他在節目上曾說:「後來我爸跟我講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但當時我還很小聽不懂。他說:如果你這輩子為錢做事,你就會一輩子後悔。後來我發現我這輩子為了錢做的決定,一直都讓我後悔。」

哲青哥高中開始,或許是逃避家庭高壓氛圍,也為了緩解家中經濟負擔,他開始半工半讀,卻讓他父親期望背道而馳。他父親對他失望,卻也不知道怎麼說,只是告訴他:「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你要先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父親後來的沉默,讓他感覺自己彷彿被放棄。

「我把這句話放在心中,十幾年過去了,當我踏上一次又一次的旅程,總是在移動中思索:「到底我不要什麼?又在追求什麼?」」
 

因為閱讀障礙,哲青哥在學習上總是要花比別人好幾倍的時間才能完全理解,這還伴隨口語表達不流暢與人際關係困境。他不避諱地面對自己過去的內心的逃避及脆弱......,讓讀者感受到,在他成就的背後,有許多心酸與苦楚,經由時間蘊釀,化成養份滋養支持他。

他在退伍後重返校園,開始積極參加登山活動, 他喜歡在山林中古孤獨行走的感受,不需要言語交談,人際關係也可以不存在。 到了大學,他已經登完百岳了。

他在描寫登山時的心境所感、藍天山色,我也相當有共鳴,活到熟齡,雖只有一次登百岳的紀錄,然而,那一次經驗讓我非常印象深刻,三天兩夜,像是一種遊走在臨界點與死亡的邊緣,我大概不永遠不會忘了高山症發作的那個晚上,和在向陽山看到日出從雲海升起那時候的怦然感動。

 

他畢業後,利用休假帶隊登山,到旅行社寫證件兼差,晚上去商務俱樂部打工,提升到海外攀登,直到1999年之後才從登山轉為旅行。

他遇到一位從加拿大來的旅行者,告訴他,只要有船員證,就可以搭貨輪和商船前往世界各地,而且非常實惠,可以用勞力代替船資。

那時候,他內心總有股難以言喻的憤怒;一部分是從長年家中紛擾的累積,另一部分是失戀。他對人際關係非常淡泊,對世界卻感到無比好奇。他想離開這個生長的地方,只要離開而已,去哪裡都好。

 

卡夫卡在《啟程》中寫著:「我不知道......只要離開這裡,只要離開這裡。不停的離開這裡,唯有如此,我才能抵達我的目的地。」

「那你知道你的目的地嗎?」他問。

「知道!」我回答,「離開這裡,就是我的目的地。」

「去哪裡都不重要,只要離開這裡。」
 

二十五歲,年少輕狂如他,跳上船的那一刻,也無意啟動了自己和世界的互動與連結。

 

然而,他連結的不僅只是世界,還有我,我看到了自己,想起了自己2015年第一次一個人去日本旅行15天。

是不是所有第一次動身流浪的人都是如此?為了逃避,為了想要離開我們自己熟悉的地方,不管去哪裡都可以,只要離開。

如同骨牌連鎖效應,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段只是開頭,卻影響了後來人生的旅程?

從那一次開始,或許旅行就成了我的執念,讓我不斷地時隔一段時間就必須出走。

那時我是這麼想的:我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那麼,我就為旅行而活。

後來幾次被他人誇讚:在不會任何外語的情況下,一個人獨遊實在是太勇敢了。

可能那時候我像雪兒·史翠德一樣,也只剩下勇敢了。

當時認為旅行,是因為沒有選擇的選擇。焦慮症雖然治癒好了,但我沒想到,憂鬱會伴隨而來,我覺得人生無望、茫然,活著沒有意思,我找不到活著的意義和動力,每天活得猶如一縷遊魂。如果繼續待在原地,我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我需要給自己一個短期的可以專注的目標,那就是出走,那就是旅行。

img111-2

當哲青哥長途旅行到了羅馬,他去看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名作「聖觴」, 作品描繪聖母瑪莉亞抱著死去的耶穌,等於一個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聖母那悲痛凝望的神情,讓他開始想念著遠方的母親和家人。他在「四端紅人會」訪談上說:

「我花很長的時間逃離我的家,可是,我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又見到我的母親,我看到我的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那時候我生病,應該是麻疹,她抱著我哭,抱著我搖,在那裡,一直搖......我母親那個背影、那個身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覺得藝術它偉大的地方,並不是說它是誰做的,而是他把自己人生的生命紀錄留了下來。米開朗基羅六歲就失去了母親,終其一生,他都在追求母親的身影。

我一直以為我可以很堅強的長大,一個人的活下去,後來才知道我是戀家的人,我看到聖殤的時候,我那一刻我才理解....

我旅行,只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他撩撥起我思鄉的情緒。

其實我是旅行不想家的人,但是這一輩子,我大概第一次會想家就在那裡。」

 

「當我看到全世界都有「家」的影子,居然沒有我容身之地,不論逃得多麼遠,都是枉然。」

我從哲青哥的故事看到了自己,我也曾是那麼倔強,覺得自己不需要任何人,被邊緣化也沒關係,表現一副無所謂,或許是怕在乎帶來的受傷,也為了想證明自己是個堅強獨立的人,可是,人再怎麼有能力獨處,還是無法完全單獨活著,總是有需要別人的時候,本能渴望情感的連結、被理解,以及被愛。

曾有個同事跟我說:也許妳療癒好原生家庭的傷,才不會一直出去流浪。

可是,後來她又說:也許妳的獨旅能力,就是要讓妳有天離開家庭,一個人生活。

我當時還不清楚,無法為自己內心下結論。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沒有絕對,人人的答案都不同。

我只是忽然想到三毛的一句話: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哲青哥一年多的航海旅程,他開始慢慢敞開心、願意交朋友,也打開了他的世界觀,並且開始影響他對「藝術」的熱愛。他很能吃苦耐勞,平日船上做勞力活,而沒有工作的時候就讀書或看英文字典。

在前往馬達加斯加的途中,他得了非常嚴重的腸胃炎,而且他沒有帶藥,人在承受身體的病痛時,心靈會特別脆弱。

「我始終認為『透過旅行尋找自我』,是種很佛家的講法。旅行愈遠,你會愈看清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旅行途中發生的狀況,會打擊你的自信心,而且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確認自己的無能。」

2015/3/28第一次獨自旅行,我連基礎簡單的英文都不懂,憑靠著孤勇和行動力,我就決定出發了。當飛機抵達目的地的那一天,我正感冒著。

從成田機場要進入東京市區時,我找不到事先查詢好的人工售票處,用手機翻譯詢問地勤,對方的回答我也聽不懂,記得他把我引導到排隊成群的售票機,我不安的想:難道是購票方式有改變?

我想要靠自己用售票機操作,但我觀察,螢幕上全都是日文,沒有幾個漢字能夠關聯其義,而且操作繁複,我根本看不懂。

許是心慌則亂,我怎麼網路爬文都找不到答案。

只好硬著頭皮傻站在售票機旁,看排隊的人一個個是如何操作,勉強記住。最後剛好順利讓我買對票。

 

抵達東京市區,我手中拿著事先做好的旅行功課,上面清楚寫著行程計畫,明明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可是,迷走在在東京街頭的我,內心卻無比的猶豫、茫然,像是找不到磁場的指南針亂轉,或許是身體疲憊影響心理狀態,我內心特別脆弱。

所以,第一天,除了飯店與周邊商店,我什麼景點都沒去,晚上7點泡好澡,就躺在床上默默的流淚。

不知道自己是發什麼神經為什麼要計劃這次旅行。我問自己:「這就是我要的嗎?」

「有時候我們不太想面對自己,不想面對人生,家庭的時候,我們總是將自己放進更大的框架,試著去遺忘自己所擁有的過往與當下。 

世界,成為許多人用來逃避的出口(或者是藉口)。」

次日早晨我從飯店醒來,短暫發呆。

忽然「怦」一聲,窗戶振響,我嚇了一跳,腦子也清醒許多,見一團黑影和振翅的聲音,我猜可能是正在飛行的烏鴉煞不住撞上窗。

想起出發前朋友問我的話:「妳一個人睡不怕鬼嗎?」

對啊,為什麼我不怕呢?

那一年天氣異常,櫻花亂開。而我沒有人可以說話,沒有人可以分享,常常白天行程走完回旅館後,就是待在房間看劇、聽音樂。

我用手機打下: 不知道是不是疲憊和感冒的影響,第一次第一天一個人的自由行並沒有想像中美好,看著別人結伴而行,我卻形影單隻,原來我是那麼的寂寞,就算逃到沒有人認識我的的國度,也沒有比較好,心沒有被療癒...

 

後來才知道,那時候的我,什麼旅行準備都做到足了,就是沒做好一個人面對寂寞。

「我生命中的冬天,自己要負起大部分的責任。我總是太專注在自己,對外界不聞不問。有段時間甚至認為自己很悲情,對周圍的事情只有倦怠,期待別人來了解我。

我將自己閉鎖在冬季之中,想要掙脫,就必須自己走到陽光下 。」

 

2015/04那次旅行結束,要回到自己熟悉卻乏味的社會和城市,回去面對家人,我好抗拒,想繼續逃避下去。坐在回程飛機上的我,甚至自私又殘忍地希望飛機失事,將生命結束於此刻。可是,飛機上的其他人又何其無辜?

 

在這趟旅程,我經歷了在飯店洗泡澡時沒關門,熱氣瀰漫到房間,煙霧報警器感應到,發出了警告聲。我驚慌失措,擔心灑水,也擔心等下會不會有飯店人員衝進來?我是要先趕快穿衣服?還是要先救沒闔上的行李箱,避免衣物全部淋濕?還好最後是虛驚一場,報警器沒有灑水,也沒有飯店人員闖進來。

然後,有兩天WIFI分享器突然發生問題,方向感不佳的我,頓時不能用GOOGLE MAP找路,那天行程直接毀一半;另一天則是我從東京準備搭乘夜間巴士前往大阪的那一天,隨身沒有網路,我差點找不到宛如迷宮的新宿站西口WILLER巴士總站。印象中我是在星巴克連線WIFI,麻煩台灣友人上網搜尋路線圖給我,我才順利準時抵達巴士站。

在大阪京都的那七天,天氣不作美,沒有幾天是晴天,雨天佔了絕大部分。又冷又濕的,浸了水的鞋子似乎永遠都不會乾,我還捨不得花錢買新鞋穿。

最後一天,我為省錢做了蠢事。把另一個裝滿衣物的登機箱放進置物櫃後,沒投幣,我就去逛街了。三個小時後,準備前往機場時,原本放我登機箱的置物櫃已被別人行李鎖上,而我的登機箱……不翼而飛!

我必須在半小時將它找回來,否則我會趕不上飛機。可是就連失物招領處都沒有我登機箱的下落,我該怎麼辦?要放棄那箱衣服嗎?幸好最後還是找到登機箱,並且順利趕上登機。

也許會有人好奇我為什麼要這麼省錢?是日幣不夠用嗎?不是,我記得自己日幣最後還剩幾萬元。東省西省,是我內心深處的匱乏和不安全感所致。

 

回來台灣後,可能穿了好幾天的濕鞋,我感冒了幾乎一個月才好。那時我以為離開,會讓我在異鄉找到自己,結果我反而更加迷茫。

我告訴自己,我再也不要一個人旅行了。

然而,回來的旅行者依然要面對現實生活與工作、與他人的關係,以及自己複雜的情緒。

 

「最終,我又回來面對自己。雖然流浪,讓我走過不同的風景、看見不同的天空,我還是沒有能力解決生活裡的衝突。父親對我的失望、母親對我的不滿,親人對我的不諒解......這才是旅行回來最大的無奈。問題永遠都存在。旅行回來後,我們還是同一個人,不會變成另一個人.....當然,這是我的看法。

最大的無奈,存在於回家以後。

人在外面,任何事情都可以克服,但你終究要回家,沒有人理解你為什麼要出門,甚至自己都不能理解我為什麼要離家。」

 

回來的我,更是憂鬱和迷惘,甚至聽從同事的意見,從台北去了一趟台南,就只是為了算命。

我告訴自己再也不要一個人旅行了。

但是,同年秋冬,我又獨自一人去關西賞楓。

img111-3

直到一年後我才感知到,當一個人旅行時,沒旅伴可以聊天時,其實可以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不需配合別人,只要照自己的喜好和直覺,好好體驗這個世界。

也因為有了幾次日本獨旅的經驗值,才讓我2018遊歐順利。

當生活面臨恐懼時,過去的困境,以及旅行而萌生的勇氣成了我面對現實的力量,對自己說:過去那些迷霧和風雨,我一樣走過來了,完全不會英文,我連歐洲都敢去了,我還在害怕什麼呢?

這些年走過了那麼多地方,也看了不少美景、吃了不不少美食,路過善良的人、冷漠的人.....憤世嫉俗的我逐漸被世界療癒,發現即使家庭不理想,被人理解的期待落空,我也是被這世界和自然愛著的,而我的身體毫不保留地支持我行走。

 

可是,當我為旅行而活時,新冠肺炎疫情卻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旅行。

當時面對像是永無止境的疫情,旅行,變成遙遙無期,過去的旅行模式還回得去嗎?即使可以國內旅行,我也不想將就。佛說人八苦其一為「求而不得」,我不在旅行中,卻在修行中。

這其中,有我需要參透的功課嗎?是沒有旅行後,我還能活出什麼意義來?而我,又是誰呢?

 

「有一句話讓我覺得很受用──年輕時做的任何決定,都是讓你的人生慢慢就定位,我們都在一點一滴形塑自己的未來。

我走過很長一段,自我定位曖昧不清的迷惘,每個人手上都像是捏著一塊上天給予的黏土,不知道該捏成什麼、加進什麼,只能自己一點一滴地取捨。我們的人生都在摸索,我做過很多事,犯過很多錯,讓自己懊悔,也曾讓身邊的人流下傷心的眼淚。 但因為世界對我的寬容,讓我能夠帶著過往的每一個自己、每一段經歷,一層一層地蛻變,往前,走向我所期待的未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走在夢想的路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Jen 的頭像
    JenJen

    零外語女子旅

    Jen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